訪問主要內容
香港

港府兩月內兩度撤回隧道調費方案 評論:打擊政治威信 昏睡政府典型

香港三條過海隧道因收費懸殊和地理位置問題,一直出現紅磡海底隧道(紅隧)大塞車和東區海底隧道(東隧)飽和、但西區海底隧道(西隧)使用不足的情況,港府為此提出大幅增加紅隧和東隧收費,以及調低西隧收費的方案,藉此令使用三條隧道的車輛分流,但這個稱為「三隧分流」的優化方案,被建制派議員形容為「換湯不換藥」,不予支持,以致港府再次在提交立法會審議前夕撤回。有關方案兩個月內第二次撤回,結果將會是維持現狀至2023年西隧專營權期屆滿、政府收回為止。

三隧分流被政府指為不再塞車的良機,但建制派稱是塞上加塞,方案最終再被撤回。
三隧分流被政府指為不再塞車的良機,但建制派稱是塞上加塞,方案最終再被撤回。 網絡照片
廣告

網媒《香港01》評論早在政府於3月1日重提方案時已預告此結局,並形容這是「三流、昏睡政府議而不決的典型案例」。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亦認為,港府兩度撤回三隧分流方案將打擊管治威信,因為港府1月已因方案很可能因支持不足而首次撤回,但短期內重提方案,令人感覺港府行事倉卒和缺乏全面評估,令人質疑政府的能力。

港府原擬本年1月23日向立法會提交建議,把超負荷77%的紅隧的收費提高五成至一倍不等,而超負荷38%的東隧,除沒有載客的出租車外,其餘車輛的隧道費將會調高兩成到六成不等;至於使用量未飽和的西隧,則建議減費兩成到77%不等。由於建制派議員受到地區人士的壓力,拒絕支持港府方案,港府惟有在提交立法會前一天,撤回方案。

及至3月1日,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提出三隧分流「優化方案」,當中,擬於明年起開始落實的收費調整建議不變,只是承諾把因費用調整後多收的9.1億港元隧道費設立「智慧交通基金」,以便作把香港發展為智慧城市,以及善用科技來舒緩交通擠塞情況;另外亦承諾於2023年政府收回西隧經營權後就三隧分流作全面檢討。

到了優化方案提交立法會審議前夕,港府再次因未獲足夠支持票而撤回方案,特首林鄭月娥表明,2023年8月收回西隧專營權前不會再提隧道收費調整方案,以免議會內耗。

被問及事件會否有損管治威信,林鄭月娥表示,不想「撼頭埋牆」(與「不撞南牆不回頭」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意思相近),如若堅持向立法會提議案,恐怕又會惹來「施政傲慢」的批評。

民主黨議員林卓廷則批評港府重提三隧分流方案已是「撼頭埋牆」,是罔顧議會和市民意見的舉措。

網媒《香港01》在方案重提之日已作出「一個合理的推測」,港府最終要收回方案,然後「拖到西隧專營權於2023年完結後,問題又自動不存在了。」該篇評論更指出,三隧分流爭議拖拉近廿年,由2003年起經多次研究,但卻沒有結論,且在西隧母公司亦有意出售專營權時,錯失回購良機,聲稱等等研究結果;但研究經年後,報告建議卻沒有落實。故此,該分析文章稱,這不單是評論所指的「三流分隧」,「或許更貼切的形容,這是一個三流、昏睡政府議而不決的典型案例。」

另外,《東方日報》昨以「政府一跪再跪」來報道三隧分流方案可能撤回的消息,該報社評更以《強推分流再撞牆 與民為敵自取辱》為題指出,分流方案行不通,不僅敗在漠視民意,也敗在誤判形勢,因為港府自忖建制派掌握立法會大多數席位,不管方案有多大爭議,只要建制派背書便穩操勝券,但在今、明兩年分別有區議會和立法會選舉的情況下,「沒有人會笨到為支持不得民心的政府方案而冒着敗選的高風險。」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