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歐盟/美國/中國

美中較量歐盟站隊選擇日益明顯,美歐聯盟卻距離仍遠

歐盟領導人近日在多次針對內外部的國際性講話中都觸及了有關對華政策,甚至是在當下華盛頓和北京進入新的較量時代之際,歐盟所持態度及會如何站隊等敏感話題。例如,有着召集歐盟成員國首腦開會,並對重大事物促成作出決議職能的歐洲理事會主席夏爾·米歇爾(Charles Michel)便在9月25日的聯大會議上強調,美中之間,歐盟站在民主、人權、法治與合作的基本價值觀的一邊。那麼,在處理北京和華盛頓的關係上,歐盟所展現出的態度及其是否能與美國在面對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當局,建立起一個以價值觀為基礎的統一戰線將是下文關注的焦點。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與美國總統特朗普資料圖片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與美國總統特朗普資料圖片 © 路透社圖片
廣告

事實上,自2018年美中爆發貿易戰以來,一直有報道稱,美中兩國的外交官分別就本國立場試圖拉攏歐盟的支持,或使其最起碼不要參加到對方的陣營當中。不過自今年以來,特別是在新冠疫情爆發和北京被指違背《中英聯合聲明》在香港迅速頒布國安法,及對新疆穆斯林少數民族的鎮壓持續受到國際輿論關注,並逐漸在歐盟等西方民間社會中形成民意基礎之際,布魯塞爾在對華關係的立場上也越來越態度明確。

例如,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本月16日在發表其上任以來首次歐盟國情咨文演講中便強調,在國際問題上,歐盟需要作出明確的表態和採取快速的行動。她在這一面對歐盟27個成員國的演講中還特意花篇幅談及對華政策問題,並指侵犯人權的行為無論在何時或何地發生,歐盟都必須對其表態,不管是在香港或是維吾爾人身上。

馮德萊恩在演講中談到,“歐盟與中國的關係既是最具有戰略重要性,同時也是其所面對最具挑戰性的關係之一。”她說,“從一開始我就說過,中國是一個談判夥伴,一個經濟競者和一個系統性對手”。她提到,歐中雙方就氣候變化等問題存在利益共同點,中方也表現出通過高階對話應對這一問題的意願。但她強調,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歐盟期待中方遵守《巴黎協定》的承諾。而針對雙方存在的分歧問題,馮德萊恩更是直言,歐中關係在處理歐方公司對中國市場的公平準入、對等和產能過剩問題上仍需很大的努力。

她說,“我們繼續保持不平衡的貿易和投資夥伴關係。”馮德萊恩還強調,“毫無疑問,雙方促進着非常不同的治理和社會體系。歐盟相信民主的普世價值和個人權利。”她稱,當然歐盟自身也並非不存在問題,包括反猶主義等事例。她續指,“但我們就這些問題進行公開的討論。(在歐盟)批評和反對(的聲音)不僅得到接受,還受到法律的保護。”馮德萊恩指出,將儘快在歐洲議會中提出一個歐盟馬格尼茨基人權問責法案,以裝滿歐盟在捍衛人權和追責方面的“工具箱”。

此外,她還就對外關係指出,歐盟必須深化和完善與朋友和盟友的夥伴關係;這則應該從與美國的關係開始。馮德萊恩說,“我們可能並不總是同意白宮最近的決定。但是,我們將始終珍視跨大西洋的聯盟-這一基於共同的價值觀和歷史以及我們雙方人民之間牢不可破的聯繫。”她暗指美國大選說,“因此,無論今年晚些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我們都準備建立新的跨大西洋議程。加強我們的雙邊夥伴關係-無論是就貿易、科技還是稅收(問題)。”她強調,“我們準備與志同道合的合作夥伴共同致力於改革我們共同建立的國際體系。為了我們自己的利益和公共利益。”

同樣的觀點也在星期五米歇爾的演講中得到進一步的體現。他亦指出,歐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致力於更加捍衛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和基於普世價值觀的合作。而針對歐盟將如何在美中較量的背景下選擇前行的問題,米歇爾說,“自從我擔任歐洲理事會主席以來,經常有人問我一個既簡單又殘酷的問題:‘在中美之間的新較量中,歐盟站在哪一邊?’ 我的答案是...”他說,“我們與美國緊密相連。我們共享理念、價值觀和相互的喜愛並經歷了歷史考驗地強化。它們仍然體現在至關重要的跨大西洋聯盟當中。這並不妨礙我們偶爾會有不同的做法或利益。”

米歇爾續稱,“我們不認同中國政治和經濟體系所基於的價值觀。我們將不會停止促進對普世人權的尊重。包括維吾爾人等少數民族的人權。或在香港,當對保障法治和民主的國際承諾遭到質疑。”不過,他補充說,“中國是應對諸如全球變暖、新冠肺炎疫情或非洲債務減免等共同挑戰的關鍵夥伴。” 米歇爾稱,“中國也是重要的貿易夥伴。然而,我們決心重新平衡這種關係,以實現更大程度的對等和更為公平的競爭。我們也正在與東盟成員一起耕耘這一精神,我們也將繼續加深相互的關係。”

對於他口中這一簡單而又殘酷的問題的答案,米歇爾回答道,“我們站在民主、人權、法治與合作的基本價值觀的一邊。它是在追求利益中我們的指南針。歐盟是一支自主力量,是我們選擇的主人,也是我們命運的主人。”事實上,他的這一表態除了再次強調在美中這一意識形態對抗色彩日益明顯的較量之間,歐盟將以一個參與者,而不是被兩強逐鹿的競技場身份存在的宗旨之外,也可以說是着重凸顯了歐盟與北京的中共當局存在的意識形態對立。另有消息指,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或將於月底訪歐之際與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共同舉行美歐之間的首次中國問題對話。

那麼是否可以認為,美歐將就北京形成一個基於共同價值觀的跨大西洋統一戰線,事實上也並非如此容易。首先,歐盟這一近代人類政治史上少有的在一群主權國家政體基礎上,創立超越國家的政治聯盟的努力,在經過了70多年的風雨後目前處在了一個不上不下的境遇。它既不完全是鬆散的僅以維護歐洲單一市場和歐元區為主旨的邦聯,也更不是權利高度集中和真正存在歐盟主權概念,並能對其完全執行和維護的聯邦,因此在這一基礎及存在成員國一票否決權的前提下歐盟內部很難就關鍵性問題達成一致。相關的問題也在兩大方面中體現,其一歐盟的政策執行首先要獲得法德兩架馬車的認同和驅動。歐盟的決議需要得到柏林和巴黎等成員國首都的支持。

顯然,在對華問題上歐盟成員國各自的利益牽扯和態度存在很大的不同。這也是為什麼,作為歐盟外交長官的博雷利曾於今年5月撰文警告稱,在針對“系統性競爭對手”中國的問題上,歐盟作為整體應保持“統一紀律”。他指控中方試圖利用歐盟27個成員國中不同的觀點為其所用,並在國際上促進中國式的“多邊主義”。其次,在制度問題上,由於歐盟基於2009年生效的《里斯本條約》在歐洲理事會這一平台上就外交和防務等敏感議題仍要求所有成員國達成一致,才能通過相關議案的情況下,其很難就牽扯不同利益的政策問題通過決議。例如,針對有着歐洲最後一個獨裁者之稱的白俄總統盧卡申科的制裁問題,在塞浦路斯地反對下,歐盟仍未通過相關決議。

同樣的問題也在歐盟無法就土耳其在地中海的挑釁行為作出回應一事中體現。顯然,儘管布魯塞爾日益明確其與北京的意識形態對立,及中方通過“戰狼外交”在區域和全球範圍所展現的好戰性和野心外,但在內部團結和政策執行中仍面對較大的時事和制度局限。與此同時,美國總統特朗普政府內部似乎也有着不同的外交政策信號。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自今年7月在加州尼克松總統圖書館發表了歷史性對華政策演說後,開始強調在印太和歐洲等關鍵區域內建立基於共同價值認同的國際聯盟。

針對歐盟內部自特朗普執政以來,指責其政府在外交政策上主張的孤立主義批評聲音,蓬佩奧的智囊余茂春便在近日參加活動時強調,共同價值是多邊主義的基礎。特別是在對華問題上,美國推行的是以價值觀為基礎的多邊主義,並一直敦促全球盟友和夥伴組成對抗北京的民主陣線。他指,一開始美國的盟友們不情願,但過去數月中,挪威、瑞典、加拿大等更多盟友意識到了這一點,一個集體對付中國挑戰的多邊主義聯盟正在形成。

與此同時,特朗普本人則在剛剛過去的聯大講話中再次提及其“美國優先”的主張,並呼籲他國領導人也應以本國優先。他說,“數十年來,同樣疲憊的聲音提出了同樣失敗的解決辦法,即以本國人民為代價實現全球抱負。但是只有關心本國人民,才能找到合作的真正基礎。作為總統,我拒絕接受過去失敗的辦法。我很驕傲地提出美國優先,正如你們應該以你們本國為優先一樣。這很正常——這正是你們應該做的。”

特朗普強調“美國優先”本無過錯,但他是否能意識到在面對其支持者口中“美國最大的存在性威脅時”,與歐盟在貿易等雙邊關係問題上進行妥協和聯繫,以達成統一陣線目的的重要性仍有待觀察。此外,即將到來的美國大選結果也將產生巨大影響。雖然民主黨人在對華問題上近來一直批評特朗普當局疏遠盟友,不聯合分享共同價值觀的盟國和夥伴面對北京,但代表民主黨建制派及其背後支持巨大商業利益參選的拜登似乎並不願直視這一挑戰。

例如,拜登在本月17日參加競選活動時就表示,在他看來俄羅斯是美國的一個對手(opponent)。當被主持人CNN主持人安德森·庫珀(Anderson Cooper)追問是否將中國看作對手時,他回答說,“中國是一個競爭者,一個重要的競爭者”(serious competitor)。特朗普也在近日不斷向美國選民重複着,“如果拜登取勝,中國就贏了”的說法。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