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今日歐洲

世界經濟格局變化與歐洲的影響

發表時間:

兩個全球矚目的世界經濟峰會及20國峰會和亞太經合峰會相繼閉幕。兩個經濟會議似乎報告世界經濟危機逐漸結束,卻也宣告世界經濟格局也發生了變化。在首爾召開的20國集團峰會中,歐洲有4個國家與會,除了法國德國英國和意大利,而且還有歐洲聯盟參加。根據經濟評論,歐洲的地位和影響卻在減少,與世界新興國家力量上升正好呈反比。

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
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 圖片:Reuters/Thierry Roge
廣告

根據國際問題評論員張倫的分析,至少兩個因素造成歐洲在當今經濟世界裡的影響弱化。一是歐盟機制改革沒有完善,歐洲政治經濟仍然不能以一個聲音對外。再就是歐洲雖然沒有遭受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直接衝擊,但一些歐洲國家卻發生金融財政危機,歐盟忙於協調救助,自顧不暇,沒有更多的力量和影響投身到世界經濟討論中。

張倫認為,歐洲在當今世界經濟中,有着自身的問題特點,比如人口老化以及歐洲戰後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歐洲各國面臨人口老化負擔,比如法國65歲退休年齡人口佔全國人口百分之15左右,人口老化不僅對經濟造成負擔,也延緩經濟創新與活力進步。歐洲長時間的福利政策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有效調節經濟發展,但特定時期也會造成負面壓力。歐洲多數國家都面臨社會保險制度改革議題。

歐洲經濟同新興國家經濟對比反差,很難說兩者之間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同是歐洲國家,在於同新興經濟國家的經濟交往中,經濟業績也是不同的。彙率,全球化等因素既可能帶來積極利潤,但也可能造成就業壓力。

實際上,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對歐洲衝擊相對要少,這得益於歐洲的經濟金融制度與體系。但辯證的看,雖然美國受到經濟危機的嚴重衝擊,美國經濟金融市場化高度自由既是引發危機的因素,但也給美國經濟帶來活力,而歐洲雖然受到保護,歐洲抱怨的卻是保守與缺乏活力。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得益於其經濟發展階段與水平的局限,反而能夠轉化危機,找到經濟發展的活力。張倫指出,經濟危機中轉化獲得的發展,對中國是機會也是挑戰,需要中國經濟轉型改革,從過分依賴外向的經濟改變發展到內需經濟,中國經濟就還能持續高增長。但這些機遇對歐洲來說,是缺少的。

歐洲由法國輪值20國集團主席,未來一年中,一些評論指出法國總統薩科齊雄心勃勃,希望改革世界金融制度,提升歐洲經濟影響。張倫對此不以為然,他認為法國總統薩科齊可能更多的會基於法國政治為出發點,希望能在20國集團輪值主席期間,對金融改革作出貢獻,也能為競選加分。但薩科齊的目標,在一年的時間裡改革世界金融在制度能否實現,前路並不十分平坦。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