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思潮與政見

西方君臨世界五百年靠哪六樣秘密武器?

發表時間:

2011年三月,曾經因提出中美同體(Chimerica)而名噪一時的英國歷史家弗格森(Niall Ferguson)推出新作《文明:西方與非西方》《Civilization: The West and the Rest》一書。

廣告

作者指出,如果1411年你有可能在全球旅行的話,你可以發現中華明帝國正在興建紫禁城,而此時的英格蘭正受到瘟疫、饑荒、戰爭的多重蹂躪。按照這一發展,十五世紀之後的五百年,似乎應該是中國統治世界。然而,事實恰恰相反,不是中國,而是西方統治着世界。當時的西方,當然也就是歐洲,何以能夠超越當時看似強盛的東方帝國呢?

當年的西方何以能超越東方?

佛格森認為,箇中原因是西方掌握了六樣秘密武器:競爭、科學、民主、醫學、消費主義以及工作倫理。按照這一論斷,今天的歐洲是否衰落的問題也就轉化為西方是否還能壟斷這六大武器的問題。同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預言《西方的沒落》的德國思想家斯賓格勒不同,斯賓格勒認為人類文明如有機體一樣要從童年、青年到壯年再到老年的演化過程。佛格森不認為文明會遵循誕生、上升、衰落的周期。以2008年金融危機為依據,佛格森認為,西方的衰落也許不是一般人們所想象的漸進而慢速的,很可能是突發性的。佛格森更以歷史史上十六世紀西班牙霸權的衰落,十八世紀法國王權的被推翻,十九世紀奧斯曼帝國的覆滅以及蘇聯的崩潰為例,指出這些歷史強權均是由於沉重的債務危機所導致。

佛格森的論斷也許過於武斷,但他的論斷卻很及時。放眼今天的世界,他所謂西方曾經擁有專利的六大武器顯然已經普及於全世界。不過,分析當今有可能取西方而代之的各新興經濟體,並非各個國家都全數掌握了這六樣武器。佛格森憂慮西方強勢的迅速崩潰,但他卻拒絕任何命定的前景。實際上,即使假設今天非西方世界各國均全部掌握了西方近代創立的全套制度文明,是否就意味着西方敗局已定呢?

相反,如果假設歐洲仍有可能戰勝危機、扭轉逆勢,倒不難找到依據。最簡單的辦法是從佛格森本身的論述中尋找論據。佛格森舉出了世界史上帝國崩潰的例證來論證西方的衰落。但只要換一個角度,歐洲的歷史波瀾也可以同樣論證歐洲文明內部衰落與新生的起伏交替。希臘文明衰落了,羅馬文明代之而起。西班牙帝國衰落之後,代之而起的是荷蘭低地國家資本主義手工業與商業的興盛。法國王權的被推翻,為現代共和體制在歐陸的紮根掃除了障礙。

中國是否也應反省叩問?

值得一提的是,佛格森將競爭放在六大武器之首,可謂別具匠心。五百年前的歐洲的得以崛起,歐洲各國之間的競爭是基本動力之一。當今世界,競爭的場域發生了轉移。如果將已經全球化了的今天的世界看作是一個放大的歐洲,西方與非西方之間或者歐洲、美國、中國、印度等不同文明之間的競爭,應該正是決定今後各大經濟體在世界上誰執牛耳的關鍵性因素。十五世紀開始的競爭,由於西方找到了新式武器,將其他文明遠遠拋在後面。而今天的競爭,應該是旗鼓相當的競爭。不過既然是競爭,當然勝負待決。實力消漲潮起潮落,危機與興盛循環往複。今天的歐洲陷入危機,不等於明日不會東山再起。歐洲的歷史本身峰迴路轉、大起大落,中世紀的宗教愚昧孕育了輝煌的文藝復興,凱歌行進的近代科學也會結出摧毀人類的核子武器。歐洲曾沉浸於殖民擴張的霸權之夢,又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的自我毀滅。但是,戰後的歐洲,鳳凰涅磐,依然邁向了政治統合之路。相對於歐洲,中國文明史也充滿着夷夏交融,王朝更迭,天下分合的大起大落。但是近代以來,自華夏文明遇到西洋文明之後,卻歷盡艱辛,無法突圍。在歐洲面對危機,詰問衰落之時,中國是否也在反省叩問呢?歷史真地到了轉折時刻嗎?這也許是弗格森此書給中國人提出的問題。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