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當今世界

法德一曲尚未譜完的樂章

發表時間:

法德兩國今天(1月22日)共同慶祝法德友好條約、即愛麗舍條約五十周年。這次慶祝活動是在兩國存有誤解、對未來也沒有遠大目標的背景下舉行,儘管雙方繼續保持着密切的關係。五十年前的今天,法國總統戴高樂與德國聯邦總理阿登納簽署了法德合作條約,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條約為兩國建立有規律地交流奠定了基礎,但至今,雙方的合作關係卻仍有待改善。

廣告

法國總統於周一抵達柏林,在拜會了德國總理之後,奧朗德與默克爾隨即共同接見了兩百多名法德青年。其實,這一會見並非出於偶然。愛麗舍條約簽署五十年來,德法兩國在理應展開的諸多合作領域中,實施最好的當屬青年之間的交流。奧朗德和默克爾籍本次紀念活動之際,宣布進一步增加富有標誌意義的法德青年(OFAJ)辦公室資金。

但是,同一條約中提及的其他領域的合作卻如同紙上談兵、沒有得到具體實現,其中包括兩國在外交、經濟和國防領域的合作。主要原因則是由於雙方在許多問題上不同的着眼點、以及變幻莫測的雙邊關係所致,而法德關係恰恰又是歐盟的重要動力。

1963年的1月22日,戴高樂和阿登納在愛麗舍宮簽署了法德友好合作條約,以此完成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和解。在納粹制度倒台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裡,便翻過了兩國間具有“世仇”的篇章。他們二人都深諳其中包含的巨大挑戰,也分別有着各自的想法和目標。法國歷史學家喬治-亨利-蘇圖(Georges-Henri Soutou)指出,按照戴高樂的想法,在法德關係中,法國應該佔據主導地位。然而,阿登納定下的目標,則是在不影響跨大西洋關係的情況下,尋求德國聯邦在歐洲的地位。聯邦議會在1963年5月批准相關條約時發表的序言中,重申了忠實於美國和北約的立場,令戴高樂十分不快。

按照愛麗舍條約內容,法德兩國應在各層面及各領域展開定期磋商。在對外政策方面,應在各重大決策中統一立場,“儘可能地達成共識”;在國防領域,兩國應“協調看法”、為發展武器計畫攜手合作。但是,半個世紀後的今天,回首瞻望,兩國外交並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和諧跡象:出兵馬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另外,除了創立於1989年的法德旅(Brigade franco- allemande)及2000年成立的歐洲宇航防務集團(EADS)外,雙方在國防領域的合作也僅處於起步階段。

原本就十分有限的經濟政策上的調整,則在經受着危機的考驗。能源領域的合作也需進一步展開。

但無論如何,在條約精神的引領下,法德兩國還是建立起了一種特殊的關係。正如法德關係研究委員會秘書長漢斯-斯塔克(Hans Stark)所言:這種關係成為兩國能夠“小步前行的拐杖”。另有分析人士指出:總體而言,
法德關係運作良好:目前,法德兩國間的密切的交往勝過世界上任何國家,政界人士和高級官員的頻繁交流、城市間姊妹城市的確立、大學雙學位的實施以及兩國民眾婚姻關係的發展,均顯現了兩國關係密切。對另一方而言,它們都是對方的主要合作夥伴。

愛麗舍條約五十年後的今天,法德兩國需要完成友好合作的樂章,雙方關係需要獲得一種飛躍。如何譜完這篇樂章,還需兩國共同努力。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