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時事觀察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部分坍塌引發憂慮

發表時間:

地處烏克蘭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在爆炸二十多年後,本周再次引起關注。本周二到周三(2月12日到13日)夜間,罩在四號反應堆外防止核泄漏的建築物的部分屋頂,被厚厚的積雪壓塌。專家在第一時間就表示:不必特別擔心,但是這仍然引起人們對這座建築老化的擔憂。

廣告

承建反應堆周圍新建保護建築的歐洲建築公司諾瓦爾卡(Novarka)的大股東---法國布依格集團,向媒體證實了周二發生的這一“事故”,並指出:這次塌陷的屋頂大約有十米寬,不過塌陷部分不是反應堆所在建築的房頂,而是相連的附屬建築,與反應堆沒有直接接觸。受損建築對整個防核泄漏的建築不構成實質性的影響,而且事故發生後,還沒有檢測到任何核輻射的變化,坍塌也沒有造成人員的傷亡。

由於防止核泄漏的新保護建築的工地離這次受損建築只有150米,新工程還是立即停止了,因為此前被封存在建築內的放射性塵埃,有可能被釋放到大氣中。布依格公司稱,目前的測量雖然令人欣慰,不過,作為預防措施,約80名員工從工廠撤離。施工不會立即恢復。因為布依格正在等待烏克蘭當局的保證,保證剩下的屋頂不會也坍塌,目前工人們正在清除最脆弱建築物上的積雪。

這次發生事故的建築物約有六百平方米,部分與四號反應堆的水泥石棺相連。二十七年前,為了限制四號反應堆釋放出更多的放射性物質,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當時的蘇聯當局在爆炸後六個月內,用混凝土鑄成了一座石棺,將四號反應堆罩住。可是這一保護建築正在迅速風化。2011年發表的名為:《切爾諾貝利25年後》的報告中,輻射保護與核安全(IRSN)研究所指出,石棺塌陷將會再次釋放出放射性塵埃,污染核電站附近地區。因為在石棺內封存的反應堆,其放射活性還可以持續數千年。

1986的事故

1986年4月26日,凌晨1點24分,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電站,1983年投入運行的第4號反應堆,在進行技術測試時,發生意外爆炸,導致人類史上最大的核災難。爆炸的衝擊力將反應堆上層重達兩千噸的混凝土封閉隔板掀翻,使反應器上部完全敞開在空氣中,廠房內多處着火,這些燃火點最後在5月9日熄滅。
爆炸所釋放的能量,導致反應堆中心的放射性物質的劇烈噴發,高度超過1200米,放射性物質被釋放到大氣中,這一泄漏一直持續到5月5日,在十天內,近120億貝可的放射物質被釋放到大自然中,也就是說當時全世界,欣欣向榮的核工業設施每年釋放出的核輻射量的三萬倍,切爾諾貝利周圍超過十萬平方公里的地區被永久污染。

切爾諾貝利爆炸後的清理和防止核泄漏的工作,可以說一直沒有停止。近60萬普通民眾和軍人在爆炸後,被派往爆炸現場進行清理,直到1987年秋,他們才將反應堆的核電之“火”撲滅,為了滅火,他們在反應堆上澆了五千噸的各種材料,其中包括砂土、硼砂、粘土、鉛。在隨後的幾年中,仍有約40萬人繼續清理現場。這些清理人中有很多人死於放射性疾病,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估計有16000人因切爾諾貝利的核泄漏死於癌症。

1997年,防止核泄漏的一個新工程開始施工,這一建築建在原有的石棺外而將其罩住,資金由烏克蘭和歐洲銀行管理的一項重建和發展國際基金提供,費用為15億歐元。最新的石棺是在2012年春開始施工,它長250米高108米、重18000噸,是混凝土、金屬結構,由法國建築集團公司布伊格和芬奇組成的NOVARKA公司承建,預計在2015年秋竣工。新石棺的作用是為了抵抗惡劣天氣對反應堆的侵害,以免核物質的泄漏,最後也為了將第一個石棺的拆除做準備。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