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歐洲/中國

德國智庫:面對中國魅力外交攻勢,歐洲不應天真

在“戰狼”外交廣受詬病和批評之後,中國目前似乎正開足馬力積極展開魅力外交攻勢,但德國智庫研究員斯泰克(Grzegorz Stec )在法國《世界報》刊登論壇文章呼籲,歐洲國家不要天真地對待來自北京的機會主義的路線調整。

歐盟中國旗幟
歐盟中國旗幟 © REUTERS/Jason Lee/File Photo
廣告

斯泰克是德國及歐洲最大的專門研究中國的智庫墨卡托智庫的分析師,在為《世界報》撰寫的文章中指出,最近中國外交對歐洲當局的姿態類似於北京的機會主義的重新調整,而不他是對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問題立場的任何修改。

對於中國的外交魅力攻勢,作者列舉了幾個例子:比如中國向歐洲派出了特使、還多次要求在11月15日和16日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的20國集團峰會期間進行會晤、宣布購買300架空中客車並批准與歐盟重新啟動高級別經濟和商業對話等。在印尼舉行的20國集團會議之前,還有報道稱中國想讓德國、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領導人一起訪問北京。

文章作者認為這些都是幾個月的外交寒冬之後的新信號,不應過度解讀。因為這些外交姿態對北京來說代價不大,雖然或許可以“止損”,但讓雙方關係惡化的基本分歧仍然沒有改變。比如北京仍與入侵了烏克蘭的俄羅斯保持着政治和經濟交流。對立陶宛的經濟脅迫措施仍在實施。在維吾爾族的人權方面也沒有任何變化。

所以,歐洲人的警惕性就更加重要,因為隨着其他地方遇到的困難,綏靖的誘惑也在增加。因為歐洲方面的經濟和能源緊張局勢正在加劇,使領導人更容易接受補償的承諾。

而中國,國內仍然深陷於看起來越來越像房地產危機的境地,不得不應對國內的經濟形勢,而這一形勢幾乎沒有什麼亮點可言。在外交方面,與美國的關係繼續惡化之際,跨大西洋關係似乎處於良好狀態。此外,中國共產黨將在秋天舉行20大,這應該會確認習近平在他兩屆任期之後仍然掌權的地位。

實際上,習近平大大加強了他對中國外交的控制,同時他也對中國外交進行了徹底修訂。在 "大外交 "的概念下,外交政策參與者的範圍已經擴大到非國家和非傳統行為體,不僅削弱了外交官的權力,而且有利於中國共產黨內部的決策集中化。

因此,北京對歐洲人的路線的任何實質性改變都需要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整個外交政策進行重新思考,而這隻有習近平才能確立。歐洲不應該對中國外交的魅力攻勢感到天真。

作者認為,中共20大將在外交路線上提供切實的內容,而中國政治制度的不透明性使其難以解讀。

另外,標誌着北京重新調整立場以支持歐洲利益的強烈信號之一還包括更多地參與多邊努力,以限制烏克蘭戰爭對糧食、能源和移民問題的連鎖反應。

值得關注的還有中國在國際論壇上更加合作,無論是在世界衛生組織的透明度問題上,還是在解決一些發展中經濟體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債務問題上,或是在金磚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或上海合作組織等論壇上採取較少的報復性立場。

歐洲人必須呼籲和鼓勵這些重新調整,同時也要意識到它們的低可能性概率。因此,對歐洲而言,北京最近對他們的外交姿態應該得到好評,同時被視為穩定雙邊關係的簡單努力。如果訪問北京的提議成為現實,歐盟領導人應堅決維護歐盟的團結及其根本利益。

歐洲理事會盡提前就共同立場達成一致,並將邀請範圍擴大到其他成員國,特別是是至關重要的東部地區。無論如何,中歐雙邊關係的持久穩定不能只建立在意圖和希望之上。只有對歐洲的某些基本要求作出具體和可核實的答覆,才能持久地恢複信任關係。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