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烏克蘭/俄羅斯/台灣

烏克蘭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促速助烏克蘭取勝:攸關台灣未來

世界知識論壇(World Knowledge Forum)12至14日在韓國首爾舉行,12日邀請到去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之一的烏克蘭“公民自由中心”代表馬特維丘克發表特別演說。CCL去年與白俄羅斯人權團體領袖畢亞利亞茨基(Ales Bialiatski)、俄羅斯人權組織“紀念”(Memorial)共同獲頒諾貝爾和平獎。馬特維丘克認為,台灣的未來將視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而定。

2023年8月24日,德國與烏克蘭民眾在柏林勃蘭登堡門前慶祝烏克蘭獨立32周年並抗議俄羅斯侵略烏克蘭。
資料照片
2023年8月24日,德國與烏克蘭民眾在柏林勃蘭登堡門前慶祝烏克蘭獨立32周年並抗議俄羅斯侵略烏克蘭。 資料照片 © Markus Schreiber / AP
廣告

據中央社今天報道稱,烏克蘭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主張,加速助烏克蘭取勝,攸關台灣未來。烏克蘭“公民自由中心”(Centre for Civil Liberties)代表馬特維丘克(Oleksandra Matviichuk)說,“這場戰爭不只是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的戰爭,而是極權主義與民主主義兩種體系的戰爭”。2022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之一的烏克蘭人權團體代表馬特維丘克警告,若國際社會無法阻止普京重現蘇聯帝國的野心,可能影響台灣的未來。

馬特維丘克指出,“我們很感謝許多國家在烏克蘭這個歷史轉捩點表達支持”。馬特維丘克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文明世界在烏克蘭剛開始遭遇大規模入侵時,表示“讓我們一起幫助我們的朋友不要失敗”,烏克蘭因而得到能夠自衛的武器,並首度進行相關制裁。不過她認為,“是時候改變劇本了,應是‘讓我們幫助烏克蘭快速取勝’。”

人權律師出身的馬特維丘克,在大學畢業後推動成立CCL,與極權政府對抗,9年前開始致力於紀錄普京政權在烏克蘭殺害、拷問、性侵等各種針對一般民眾的殘忍行徑,並搜集相關證據,這些證據在國際刑事法院(ICC)對普京將烏克蘭兒童“非法遣送”至俄羅斯的行為發布逮捕令等司法活動中成為重要資料。

俄羅斯在去年2月入侵烏克蘭,引起國際關注,但戰爭其實早在2014年俄羅斯佔領頓巴斯(Donbass)與克里米亞半島時就已開始,“俄羅斯為了阻止烏克蘭民主的重大轉變,開始了一場以俄國為起點的戰爭”,馬特維丘克說,普京害怕的不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或是其他國際機構,而是“自由”的理念。

“俄羅斯大規模入侵烏克蘭之前,普京與習近平針對新的國際秩序發表了聯合聲明”,馬特維丘克指出,由此可看出中俄政權的邏輯是,“領導人必須建立在殘酷的力量之上,而不是基於規則的秩序。”

據中央社報道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22年2月初在北京冬奧期間與訪問北京的普京會面,發表聯合聲明中雖未直接提及烏克蘭,但譴責北約支持冷戰意識形態,也重申恪守“一中原則”,承認台灣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等。馬特維丘克認為,台灣地理位置雖與烏克蘭相距甚遠,“但台灣的未來將視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而定。”她說,“若我們能恢復國際秩序並阻止普京,將對世界上其他領導人的思維方式產生影響。”

她也建議,“時刻做好最壞的準備”,“獨裁者跟這些領導人的想法都有一個共通點,他們只攻擊弱者”,馬特維丘克建議,應善用每一分鐘讓自己變得強大,“而且這是一個新時代,科技可以改變戰爭,也可以改變很多人的生命。”

馬特丘維克對不久前20國集團(G20)發表的共同聲明中未直接批判俄羅斯行徑表示憂心,這顯示國際社會無法進一步利用制裁壓迫俄羅斯。“有些國家聲稱保持‘中立’而拒絕加入制裁”,她強調,“在這種嚴重破壞國際秩序與造成人們痛苦的行為之前,不存在所謂的‘中立’,不抵制俄羅斯就是代表支持俄羅斯。”

“我住在基輔,我的家鄉與其他城市不斷遭受俄羅斯的火箭及無人機攻擊,正是因為他們仍有很多資金,足以購買並生產這些設備。”馬特維丘克指出,仍有跨國公司並未撤出俄羅斯,持續向俄國販售商品,“這表示他們仍在繳稅給俄羅斯”;同時,俄方也利用政客及商人影響民主國家的積極制裁意願。

談到正在俄羅斯訪問的朝鮮領導人金正恩,“朝鮮的領導人與獨裁者受到俄羅斯熱烈歡迎,這並不奇怪,因為蘇聯政權總是相互合作”,馬特維丘克說,這代表民主國家的人民應該更強烈地互相支持,“因為蘇維埃政權正用同樣的方式壓制自由”。

她也指出,目前國際缺乏制裁像普京這種獨裁者的機制,二戰結束後針對發動侵略性戰爭的獨裁者召開的紐倫堡審判等努力,都是在納粹政權垮台後才進行,“我們生活在一個新的時代,我們不能再等待,正義必須獨立於獨裁政權之外”,馬特維丘克指出,他們犯下的罪行毋庸置疑,“毋需等待戰爭何時、或以何種形式結束”才向他們問責或嘗試建立相關機制。

馬特維丘克警告,如果國際社會無法阻止普京重振蘇聯帝國的野心,像烏克蘭一樣被入侵的國家只會越來越多,“我們在困境中激發出更好的自己,拼上生命做出困難的選擇,但我希望所有國家都不要面臨這種狀況。”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