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書香世界

跨世紀文學史詩《法蘭西組曲》

發表時間:

“1940年的某個夏日夜晚,德軍在巴黎近郊投下第一枚炸彈。整個巴黎都醒了,法國一分為二,兩百萬法國人如潮水逃向鄉間。上流人士貝黎剛家族一家人、自視甚高的作家寇特、小職員米修夫婦以及被徵召的兒子尚-馬黎、與情婦糾纏不休的銀行高層柯本,以及視美的東西如命的收藏家查爾斯,無論他們是貧是富,沒人抵擋得了時代的浪潮。人民遭政府遺棄,德軍不分城鄉、鋪天蓋地進駐法國每個角落。”

廣告

今天要讀的是被譽為“改寫二十世紀文學史,跨世紀文學史詩《法蘭西組曲》”。這部書的中文版由台灣的聯經在兩年前推出。

本書的作者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1903年生於烏克蘭的首府基輔,猶太裔出身,因俄國革命之故,1917年全家逃離俄國,後遷徙至巴黎定居,18歲起開始以法文寫作。處女作《大衛.高勒德》在巴黎一經出版即聲名大噪。同年,生下大女兒丹妮絲(Denise Epstein)。緊接著1930年出版的《舞會》(La Bal)同樣轟動。1937年,她的小女兒伊莉莎白(Élisabeth Epstein)出生。二次大戰歐洲戰場全面開打,1940年,內米洛夫斯基的作品因為血統問題被迫停止發行。同年,她隨著法國境內的逃亡潮逃到伊希-主教鎮附近。1941年,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遭法國警察逮捕,1942年夏天於奧斯威辛集中營遇害,她的先生隨即也因猶太身分被捕,在毒氣室裡結束生命。他們的大女兒丹妮絲當時年僅13歲,逃亡時始終帶著一隻箱子,裡面裝了母親所遺留的珍貴紀念物:內米洛夫斯基最後的手稿,也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法蘭西組曲》。

1942年夏天,剛寫完第二部《柔板》的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毫無防備地遭到法國警方逮捕,後送往外籍猶太人士集中管理處,在她先生以及所屬的出版社等親人好友四處奔走下仍舊營救無效。有呼吸道疾病宿疾的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於1942年8月17日因傷寒逝於奧斯威辛集中營,後來證實死於毒氣室,不久,她的先生也在同年遇害,他們身後留下一雙分別為13歲、5歲稚女:丹妮絲與伊莉莎白。兩姐妹經由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的密友也是作家的朱莉.杜蒙協助,帶著母親所遺留的皮箱四處輾轉躲藏,裡面除了個人遺物,另存有一本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生前最後的筆記。寫在筆記本裡的《六月風暴》、《柔板》兩章遺稿,在沉睡半世紀後,由大女兒丹妮絲.艾普斯坦加以編輯整理。整理期間,由於字跡微小難辨,再加上筆記所寫之事皆是1940年代逃亡潮的人事物,一度無法確認是日記還是小說,直到看見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小說“兩字的親筆註記,2004年,收錄了〈六月風暴〉、〈柔板〉兩章的《法蘭西組曲》終於公開出版。

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逃難中不放棄寫作,以及作品本身對世局、人性異常冷靜的清晰觀點,《法蘭西組曲》出版後,創下全球總銷量超過250萬冊的銷售熱潮,長據亞馬遜網路書店、紐約時報等指標性暢銷書榜前茅。

與二戰後大熱題材的傷痕文學不同,依蕾娜.內米洛夫以身處戰爭當下的「特殊位置」,近身寫出當時的時代氛圍跟人性善惡,其根植於俄國小說說故事傳統的深厚實力,讓《法蘭西組曲》被譽為是最貼近二戰時期的真實之作。中國著名作家王安憶評論稱本書為“揭示複雜人性的經典之作”。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