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風光

羅馬風教堂

發表時間:

羅馬風是1818年由查爾斯(Charles-Alexis-Adrien de Gerville)用於描述哥特建築以前的建築類型,羅馬風也叫諾曼風格、羅馬式、羅曼風格。歷史上很少有準確的定義的,羅馬風建築開始於900 1150年,高峰期在1075  1125年,到哥特式建築開始而消失。在一些偏遠的地區,羅馬風教堂一直建到1200年代,是羅馬風與哥特式兩種風格的融合,被稱為中期風格。正如名稱所體現的,羅馬風建築的創作靈感來最初自於古羅馬建築。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提倡學習古羅馬建築,教堂建築採用羅馬帝國的半圓形拱、厚重牆體、巴西里卡長方形平面和羅馬遺址的建築材料。

廣告

無論是教會建築還是世俗建築,羅馬風建築普遍給人以堅固而有力的印象。與之前的古羅馬建築和之後的哥特式建築均以柱子、壁柱和拱作為承重構件(或者是看上去如此)相比,羅馬風建築則與拜占庭建築類似,依靠牆、或是被稱為墩柱的牆段承重。

 羅馬風建築常常被畫分為“第一羅曼式”和“羅曼式”兩個時期,其區別主要取決於建造時所需要的專業技能。第一羅曼式以粗石砌牆、開更小的窗戶並尚未採用拱頂。伴隨着拱頂和有所加工的石塊被增量的使用這些較大的改進標誌着第二羅曼式。

商業、戰爭與宗教朝聖等因素促進人們了解不同地方的建築風格,從法國到西班牙加里西亞省的聖地亞哥.德.孔普斯特有三條主要的朝聖路線,沿途各地的建築風格相互影響,相互借鑒,使羅馬風建築遍布歐洲大陸的每個角落。勃艮第的羅馬風藝術也是獨居 特色,通過延長、塑造稜角、極度的平整、輪廓尺度的等級畫分、大量褶皺的渦形線條、高大的體量、細緻的雕塑裝飾、半圓拱中出現尖拱、混合柱和早期的肋拱和 飛扶壁。這種類風格體現在克蘭尼教堂以及通往聖地亞哥 (包括聖地亞哥大教堂)朝聖路沿途的大教堂中。

法國羅馬風教堂多在勃艮第地區。在克呂尼修道院(Abbey of Cluny,1088-1030年)的影響下,一些極其輝煌的羅馬風教堂在法國的勃艮第地區建造,勃艮第羅馬風的繁榮時期在1075 1125年,許多建造方法預示着哥特風格的到來。

普瓦捷的格朗德聖母教堂(Notre-Dame-la-Grande, Poitiers,1100-1280)是法國南部原羅馬殖民地內的教堂,西面入口雖有一對鐘塔,但巴西利卡式的立面仍然明顯,裝飾以券和雕塑為主,刀法較粗獷,中廊上以通長的筒形拱,立面上的裝飾、券與柱上的細部處理都保存有古羅馬風格。教堂內部是一單跨的大廳,進深 15.2米,上面覆有由帆拱支撐着的穹窿。

朝聖熱潮也對教堂的空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國孔克的聖福瓦修道院處於前往孔波斯特拉的聖地亞哥朝聖的路途中,1120年由原來的巴西利卡式教堂擴建而成,西面的兩個尖塔為19世紀所加,是早期羅馬風建築。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