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風光

小說家雨果與巴黎聖母院

發表時間:

1815年,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政權推翻的波旁王朝,在國外封建勢力的支持下復辟。 在復辟王朝統治下,法國宮廷和教會聯合起來,壓榨人民。當時的巴黎,在宗教勢力,封建等級制度十分嚴苛的壓抑下,人性扭曲墮落。社會各階層,特別是下層人民,處於令人深切同情的境地。飽受壓迫的人民群眾奮起反抗,與兩股勢力展開鬥爭,最終取得勝利。1830年,法國爆發了“七月革命”,結束了波旁復辟王朝的封建統治。小說家雨果感受到了封建統治的黑暗與殘忍,創作出《巴黎聖母院》,借15世紀的巴黎社會反映他所出的現實生活。 小說標題所指正是故事的發生地——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REUTERS/Benoit Tessier
廣告

小說《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底層人民的善良、友愛、捨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巴黎聖母院》於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

小說里的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正面雙塔高約69米,後塔尖約90米,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特式教堂群裡面,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祭壇、迴廊、門窗等處的雕刻和繪畫藝術和教堂內收藏着大量藝術珍品而聞名於世 。

巴黎聖母院左右兩側頂上有塔樓。其中一座塔樓懸掛着一口大鐘,也就是小說《巴黎聖母院》中,卡西莫多敲打的那口大鐘。主體部分平面呈十字形,向所有的哥特式建築一樣,兩翼較短,中軸較長,中庭的上方有一個高達90米的尖塔。塔頂是一個細長的十字架,遠望彷彿與天穹相接 。

雨果對巴黎聖母院的景觀使這樣描寫的:聖母院的正面,建築史上少有的燦爛篇章。正面那三道尖頂拱門,那鏤刻着二十八座列王雕像神龕的鋸齒狀束帶層,那正中巨大的花瓣格子窗戶,兩側有兩扇猶如助祭和副助祭站在祭師兩旁的側窗,那用秀麗小圓柱支撐着厚重平台的又高又削的梅花拱廊,還有兩座巍巍、黝黝的鐘樓,石板的前檐,上下共六大層,都是那雄偉壯麗整體中的和諧部分,所有這一切,連同強有力依附於這肅穆莊嚴整體的那無數浮雕、雕塑、鏤鏨細部,都相繼而又同時地,成群而又有條不紊地展現在眼前。可以說,它是一曲用石頭譜寫成的波瀾壯闊的交響樂; 是一個時代的一切力量通力合作的非凡產物,每塊石頭上都可以看到在天才藝術家熏陶下,那些訓練有素的工匠迸發出來的百般奇思妙想;總而言之,是人類的一種創造,雄渾,富饒,彷彿是神的創造,似乎竊取了神造的雙重特徵:多樣性和永恆性。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