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香港-新聞自由

中聯辦破冰談協穩 港記協反詰護求實

中國駐港機構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部長郝鐵川打破慣例,出席香港記者協會午餐會,他在會上大談中方的宣傳口徑,要求記者在社會出現危機時,首重協助政府恢復社會秩序,其次才是監督政府。主辦午餐會的記協隨即反駁有關言論,指記者的首要任務是告知公眾,維護市民知情權,不應要求記者成為官員一部分。

中國駐港機構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部長郝鐵川要求香港記者協助政府,引來傳媒責罵。(2010/08).
中國駐港機構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部長郝鐵川要求香港記者協助政府,引來傳媒責罵。(2010/08). RFI
廣告

香港記者協會是香港惟一的新聞前線工作者工會,曾率隊訪問中國,但因抗議中國無理拘捕香港記者席揚,發起抗爭行動,從此與中國相關組織關係轉冷,十七年來,雙方沒有官式來往。及至今年八月,基於中聯辦官員不願接觸不同意見人士,而香港記者返回中國內地採訪亦出現不少困難的現實,記協於是邀請郝鐵川作例行午餐會的演講嘉賓,郝爽快答允出席,香港傳媒一般以「破冰」形容郝氏出席記協活動。

學而優則仕的郝鐵川十九日聲稱以學者身份探討「社會秩序危機時期記者採訪的法律環境」,他列舉西方古今例子指出,當社會處於秩序危機時,言論和新聞自由都會受到限制,因為大家認同,當時最緊迫的公共利益,就是儘快結束危機,「協助政府執行應急措施成為媒體的首要任務,監督政府則是第二任務,媒體在行使自己的各項權利時要有所謙抑。」

他又說,社會各界應該尊重政府為了應對危機而擁有較大權力,危機結束之後,立法機關或司法機關可以審查有關應急措施是否合法合理。

郝鐵川的相關言論引發傳媒學者和中立業界齊聲反駁,香港記者協會認為,記者的天職是把社會上發生的事如實告之公眾,期間自然會發揮監督政府的作用,恢復社會秩序是政府的職責,官員不應將記者視為政府一部分,即使在災難期間,政府及傳媒亦應各司其職。

記協更指出,言論自由在什麼情況下應受多少限制,國際公約有所規定,必須事前訂明,且要符合「約翰內斯堡原則」,不能任意妄為,但這正正是內地官員的弊病。

熟悉中方事務的傳媒人程翔解讀說,郝鐵川的演講,反映中國內地會繼續打壓新聞自由並以此為常態的問題。官員在過往一兩年均有打壓香港記者採訪自由的行動,例如阻撓記者採訪維權人士的「公開審訊」和本月一日的撐粵語運動等等。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表示,郝鐵川的言論反映他將內地政府視傳媒為其喉舌的思維套用在香港,但這並非香港人認同的核心價值,因為香港人一直認為傳媒有責任代表市民監察政府。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亦不全然認同郝鐵川的說法,認為在自然災害和騷亂等社會秩序失衡時,可能涉及政府行為不當或政策失誤,傳媒會報道政府救災和穩定措施,也會指出有否政策失誤,不能以恢復社會秩序凌駕於監督政府之上。

香港人權監察亦發表聲明,表示不能接受郝鐵川的言論,認為有關言論顯示出他對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和《基本法》保障的新聞自由沒有充分的認識和承擔,令人遺憾。

這是中國恢復香港主權後,中方官員第二次對香港傳媒「指手畫腳」。第一次是中聯辦副主任王鳳超二零零零年時要求香港記者「不能散布、鼓吹『兩國論』和『台獨』的言論……傳媒不應把『台獨』即分裂國家的言論當作一般的新聞報道來處理,也不能作一般的不同聲音來報道。」有關言論觸發傳媒和社會強烈反對,但傳媒其後對台獨的言論有所收斂。

相比之下,香港傳媒對郝鐵川言論的反彈,不及二零零零年時般強烈。

另外,有泛民主派立法會議員認為,郝鐵川的說法是為要求香港就基本法第二十三條涉及的國家安全事宜進行立法,憂慮北京政府會以「國家安全」為名,鉗制香港新聞自由,但郝鐵川在席上回應記者提問時表明,他本人沒考慮這問題,除了報上的討論和揣測,他沒有獲得更多的消息。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