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香港

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但被轟是守財奴

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以及《華爾街日報》12日發表2011年《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香港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第一位,得分保持 89.7,特區政府對再獲榮譽表示歡迎。這是香港連續17年獲得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第一的榮譽。

香港公寓群鳥瞰
香港公寓群鳥瞰 Reuters
廣告

不過,今年的分類指數中,政府開支指數下跌4.1至89.6。《亞洲華爾街日報》社論版總編輯芮育光Hugo Restall表示,港府開支指數下跌,因財政儲備過多。港府沒有理由持有市民的財富,應回饋社會。

報告又指,名列第二的新加坡,在多方面均有長足的進步,特別在金融業的改革,可望在明年或會取代香港成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芮育光表示,新加坡比起香港有更大的增長空間。

特區政府的財務政策,一直被外界詬病為“守財奴”,甚至連部分官員亦承認此說。前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在2007年11月出席立法會會議時承認政府的庫房“水浸”,「還富於民是天公地道」。金管局的前副總裁黎定得2007年發表論文稱,自金管局2005年推出強弱方兌換保證後,聯滙制度已完備,毋須以財政儲備支援。同年,他著書再談財政儲備時表示,過多的儲備金額高達1萬億元(港幣,下同),約980億歐元。

芮育光建議,香港政府應降低利得稅,由16.5%降至15%,他強調這是曾蔭權2007年選特首時承諾的,而且香港低稅率優勢已減弱,較新加坡只低0.5點。芮育光又指,財政儲備5200億元足夠兩年的開支,外彙儲備2.4萬億元相當於貨幣基礎的兩倍。適當水平應為財政儲備只需應付12個月開支,外儲只需覆蓋貨幣基礎的規模,已能支持聯滙,多餘的應撥予財政儲備,即政府應將財政儲備和外儲減半,分別為2500億和1萬億元。

特區政府對蟬聯全球經濟最自由體系表示歡迎,但對報告書指出應當還富於民的說法,金管局發言人以一貫說法稱,外滙基金的法定用途,是支持港元及維護香港金融穩定,外滙基金的撥款安排由財政司司長決定,但財政司長辦公室未作回應。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