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觀察

香港市民何以這次特別敏感?

發表時間: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8月中旬訪問香港之後,有關香港警方過度保安而危及法治和民主的話題在香港各界不斷發酵,繼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今天的中國觀察,要為大家介紹有關中港關係的分析評論。

廣告

香港《明報》署名吳志森的評論稱:“英國人殖民統治香港百年,沒有給港人足夠的民主,但近幾十年來,卻享有充分的自由。我們可以自由思想,自由表達,自由批評,自由抗議。我們有充分自由讀什麼書,穿什麼衣服,看什麼電影,唱什麼歌。我們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過着免於恐懼‘帝力於我何有哉’的生活。”“回歸14年,有心人不斷叫喊人心還未回歸,中港要儘快融合。李克強訪港那種如臨大敵遇人殺人,滴水不漏遇佛弒佛的保安措施,在內地早已是標準的家常便飯,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融合就是把內地的那一套變本加厲的搬來香港,就是以國安之名肆意剝奪我們最基本的人權自由,這已碰觸到港人最敏感的底線,別無選擇,我們只能奮力回擊。”

香港《信報》署名王永平的評論稱:“當天,十多名警員把一名學生推入後樓梯,然後把門關上的畫面,令人看到‘有殺錯,無放過’的強權威勢,是香港特區政府爭取自由、民主的反面教材。”“港大百年,校慶的特別意義是國父孫中山先生曾在此修讀,成為啟發他後來推翻滿清、創立民主中國的理想。在這個培養一名不惜以武力革命爭取民主自由的偉大政治家的校園內,是什麼人決定不容幾名只是穿上抗議恤衫、舉字牌和喊口號的學生?這簡直是對歷史的一個莫大諷刺。”

香港《信報》署名丁望的評論稱:“‘一國兩制’有無生命力,關鍵在於香港能否維持原有的制度優勢,並不斷完善制度,增進居民的福祉,提升社會的文明程度。香港當權者如果不依據基本法堅守‘兩制邊界’,如果讓政治、社會往‘大陸化’滑下去,制度優勢就會消失,港人豈能‘免於恐懼’?套用唐詩人李商隱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香港將陷於‘自由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之困。”

香港《信報》署名田北辰的評論稱:“到底是‘主’變了,還是‘護主’的人變了。傳媒不滿政府新聞處統一發放片段的其中一個理據是,李克強在酒店與曾蔭權會面,就政府新聞處提供的片段看來,賓主盡歡,一團和氣;等到新華社其後的報道,大家才知道原來李克強還要求港府‘切實有所作為’、 ‘積極幫助市民特別是基層市民排憂解難,緩解生活壓力’。近年香港社會各種深層次矛盾日益尖銳,來自北方的‘訓誡’亦愈來愈直接,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最近針對本港房屋政策及對公務員的批評,港府再也捱不住領導人的另一番‘暗示’。試想想,萬一領導人訪港期間有人發動抗議,甚至來個‘攔途上訪’,屆時港府如何擔當得起?”

香港《信報》署名林行止的評論稱:“在一般情況下,市民對安檢引起的種種不便,都能包容,何以這次特別敏感?”“筆者反複檢視、思量事件的經過,得出此為‘曾氏綜合政’有以致之。”“在曾蔭權治下,”“市民對他少有好感;問題不是他沒管治之術,而是他沒首長風範,把‘忠則盡命’表面化,還把握一切機會向其接觸到的京官傾情表達,哪裡見到‘共’幫人、‘中’字號便如中蠱,額頭髮燒、骨頭髮軟,矮了一截,那使港人打從心裡感到難過難堪,對他少了敬重;而長於政治老於世故的‘老共’看在心裡,也未必瞧得起曾蔭權和他領導的特區。”“這次港大事件,警方過分緊張,為社會製造諸多不便,要不是‘曾氏綜合政’傾向於過猶不及,警隊所承受的壓力不是那麼大,市民會有那麼多麻煩?”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