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亞洲周刊

香港焦慮癥候群陸港之爭風暴

發表時間:

大陸人與香港人之間的爭執以及日本傳統中小企業轉移海外是本期《亞洲周刊》的重點報道。

亞洲周刊
亞洲周刊 RFI
廣告

最新一期亞洲週刊的封面專題是什麼?

最新一期亞洲週刊的封面專題是:香港焦慮癥候群陸港之爭風暴背後。北京大學教授孔慶東辱罵香港人是狗,香港網民反擊大陸人是蝗蟲,兩地矛盾升級,風波反映「香港焦慮癥候群」:部分大陸民眾在香港罔顧公德心的行為,讓港人反感;大陸孕婦涌往香港產子,使香港孕婦受影響;大陸部分民眾認為香港人歧視同胞;北京當局對港人的國家與身份認同感焦慮;港府吸引陸客及孕婦同時,沒做好配套,忽視兩地文化差異。但從辛亥革命、省港大罷工到抗戰的東江縱隊、從中文合法化運動到保釣運動、從六四事件香港百萬人上街遊行到對四川震災的救援,都展現了港人的民族情、愛國心。兩地必須加強深層溝通,不要被「孔慶東們」綁架。

這次引爆風波的孔慶東,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一九六四年出生於哈爾濱的孔慶東,在一九八九年的天安門學生運動期間,曾當選北大研究生自治會主席,此後遭到當局清算,被剝奪繼續念博士的資格,發配到一所中學任教,幾年後才重返北大繼續學業。九十年代末,作為魯迅的崇拜者,孔慶東以犀利敢言的雜文現身文壇;但二零零六年開始,發表了一篇稱讚朝鮮的文章,「小小的朝鮮獨抗美國、日本、韓國,社會主義大旗不倒」,而轉變成毛左派。

這次大陸和香港的衝突,關鍵是什麼呢?

這次「陸港衝突」事件,雞同鴨講的語言隔閡其實是關鍵。香港以外的華人不了解,為何香港回歸了十多年,但還是以廣東話為主流語言,本地社會能說流利普通話的人,仍然鳳毛麟角。這反映了香港民間一些情緒化反應。當前有些港人對普通話的排斥,也因為他們對大陸政治高壓的不滿。而這些情緒化的反應,也和香港人不會說普通話的歷史交織在一起。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香港人對中國感到疏離呢?

關鍵在於很多港人內心深處所認同的中國,是一個自由民主、沒有專制的中國。面對當前中共政權要壟斷「中國」話語權,不少港人都有一種莫名的排斥感。

除了封面專題外,本期亞洲週刊還有哪些重要內容:

本期亞洲週刊還報道:在失業率攀升﹑產業空洞化的嚴峻形勢下,日本中小企業所特有的國寶級「工匠技術」轉移海外,削弱本土製造業優勢,有損國家競爭力。但日本中小企業都清醒看到,放眼今後,向海外發展的抉擇絕對必須。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