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觀察中國

民調數據顯示,台灣民眾並不擔心兩岸軍事衝突

發表時間:

4月15日中國大陸多架戰機與艦艇繞行台灣進行海空聯合演習,在海內外引起廣泛關注。今天的觀察中國要向大家介紹有關情勢的分析評論。

台灣總統蔡英文資料圖片
台灣總統蔡英文資料圖片 路透社圖片
廣告

美國中文《世界日報》的社論稱:“解放軍轟6K、蘇愷30、殲11等機隊15日再度大陣仗繞台灣,赴西太平洋遠海長航訓練,挑動美中台敏感神經。近日主張武力統一的旅美大陸學者李毅被台灣‘驅逐’,列為不受歡迎人士;‘武力統一後留島不留人’說法突然盛行,”“習近平主政後,曾多次強調兩岸統一不能一代一代拖下去後,大陸出現2020、2025或2035、2049等不同版本的‘武統時間表’。這些臆測搭配中共‘兩個一百年’,說得活龍活現。中共當局對統一有急迫感,卻從未表明有統一時間表。兩岸統一難度日增、國際因素介入加深,川普政府遏制中國不斷打‘台灣牌’、美軍艦艇巡航台海次數增加、美台軍事合作強化,島內拒統聲浪也升高,都刺激大陸‘和平統一無望、留島不留人’說法。”

 

台灣《聯合報》的社論稱:“4月15日,當台美高層正在新落成的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慶祝《台灣關係法》四十周年,中國大陸多架不同型式的戰機與艦艇則在台灣周邊進行海空聯合演習。兩個場景對照,凸顯美中台三邊關係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美中台關係的新形勢目前表現在三方面:一方面,是美中戰略競爭越來越激烈;二方面,是蔡政府因應明年總統大選正以‘國安’為名加強抗中力道;第三方面,是大陸利用軍演在台海周邊製造武力威嚇。三者形成的惡性循環,將使台灣夾在其間,成為衝突的最前線。”“大陸逐步收緊對台政策,背後的因素,當然存有對美國兩岸政策的疑懼。若美國只是把台灣當成‘籌碼’來玩,美中談判也許還有交易的空間;但北京真正擔心的是,華府如果逐漸踩上‘一中原則’的紅線,那將直挑北京敏感神經。”

 

北京《環球時報》的社論稱:“4月10日是美國‘與台灣關係法’生效40周年,美台都很重視,舉行一系列相關活動。該法是1979年中美建交幾個月後通過的,是美國國內法,也是專門用來干涉中國內政的一部惡法,”“我們想說的是如果美國用‘與台灣關係法’與北京制定的《反分裂國家法》進行對抗,前者被壓垮將是註定的。”“所以台海局勢未來的決定性因素已經不是華盛頓如何解釋‘與台灣關係法’,也不在於美國就提升對台關係往前走多遠,而是在於中國大陸對台灣社會的吸引力增長有多快,以及我們軍事實力不斷提升對一個中國原則提供的支持。大陸軍機不久前飛越‘台海中線’,這只是一個最初的警告。大陸還有很多可以後續出台的軍事行動。它們比美台之間的各種政治秀更加有力量得多。”

 

台灣《旺報》的社論稱:“大陸軍機、艦艇4月15日在台灣東側舉行海空聯合操演,相較以往的繞島巡航,這次派出更多種機型,並展現海空聯合操演實力,呈現更強勢的戰略姿態,總統府和陸委會隨即表達抗議和譴責,但台灣輿論並未給予過多關注,一般民眾更對之無感。大陸軍機、軍艦繞島常態化後,台灣社會已逐漸習慣大陸的軍事存在。相較1996、1999及2004年兩岸軍事對峙時的緊張與焦慮,今天台灣社會顯得無感,這是非常大的改變。一方面可能習以為常,更重要的原因是民眾已經了解,大陸並不是‘恐嚇’,亦非‘威脅’台灣人民,而是‘施壓’民進黨政府,因而不再隨着民進黨政府宣傳起舞,民調數據也顯示,民眾並不擔心兩岸軍事衝突。”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