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報紙摘要

法媒:看北京對香港危機如何進行輿論導向

發表時間:

法國點擊率極高的獨立調查媒體參與網站(Mediapart)周五刊登一篇介紹中國官方如何進行輿論導向的報道與分析文章,文章的作者是世界報前資深記者,弗朗索瓦·卜光(Francois Bougon) ,他曾經撰寫多本有關中國的專著。·卜光這篇文章的標題直譯是:在中國的輿論製造,文章指出,中國官方通過輿論操作將香港民眾的抗爭活動極端化,試圖對外顯示中國大陸民眾在香港問題上的一致立場,與此同時,北京又對西方媒體施加壓力。

法國報紙摘要
法國報紙摘要 RFI
廣告

文章指出,在習近平的鐵腕統治下,中國政府修正歷史的藝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昔日的革命英雄紛紛重現,而獨立的歷史學者或者被趕出校園或者被送上法庭,任何主張偏離官方版本的學者都會被戴上修正主義的帽子。這種修正歷史,改寫的歷史的意願同樣也被運用到今天正在發生的時事,香港危機的官方版本就是一個鮮明的寫照。

官方宣傳的邏輯十分簡單,那就是敘說一個黑白分明的簡單的故事:香港民眾協調一致反對受到西方敵對勢力所左右的港獨份子,香港民眾幸運地受到習近平為首的中國共產黨的保護。

中國官媒在對香港抗議活動的保持了數周的沉默之後,在香港示威者闖入立法會之後,新華社,中央電視台以及在海外的CGTN電視頻道同時開火,媒體播放的僅僅是示威者如何施暴,《環球時報》一名記者8月13日在香港機場受到攻擊的畫面被到處傳播。另外,《人民日報》在微博上上傳了一個視頻,人們能夠看到一個帶着女兒的香港媽媽如何憤怒地撕下抗議者橫幅,相對應的標題是這位勇敢的香港媽媽冒着被侮辱的威脅撕下港獨標語,香港是我們的家園,我們一起來愛護她。

類似的愛國主義言論比比皆是,而香港的抗議者則往往被比喻成是任性的孩子,必須把他們拉回到正確的軌道上。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也試圖通過運用的同樣的手法來安撫示威者,但是,類似的家長式的說教卻對示威者的政治訴求置若罔聞,對香港危機的深層原因置之不理。示威者就是一些孩子,必須通過說服或者武力來使他們恢復理性。這大概就是官媒刊登出重兵駐守的香港邊界的圖片的用意。

官方宣傳譴責抗議者是港獨份子,而事實上,雖然示威者中確實有港獨份子,但是支持港獨的只不過是極少數人。同樣,中國官媒也反覆渲染顏色革命,以此含射以美國為代表西方勢力在背後的支持。

與此同時,中國官方加強對西方媒體的攻擊,譴責他們的散布謠言。有意思的是,中國官方在本國鉗制輿論的同時,卻毫不顧忌地享受西方的言論自由,中國新任法國大使盧沙野就在費加羅報上刊登文章,對推特等社交平台刪除中國五毛賬戶予以譴責,聲稱只要一說到香港,就會失去言論自由。批評西方是雙重標準。

卜光的文章最後譴責說,確實,是雙重標準,盧沙野所說的言論自由在中國國內根本不存在。中國國內律師陳秋實為了實踐毛澤東“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的理論隻身前往香港做調查,他發現他的所見所聞與官媒的報道之間帶有重大的出入,但是,他不久就被勒令返回大陸,他之前發送的視頻也遭到封鎖。

文章最後嘲諷說:這又是中國式的言論自由的一個典型的例子。

周六法國三大早報聚焦點各不相同,費加羅報強調在任期中期,法國總統馬克龍聘請新的公關顧問,有意改善其在法國民眾心目中的形象,試圖縮減他與法國民眾之間的距離。左翼解放報關注亞馬遜森林大火,該報頭版刊登了向全球呼籲救援的美洲印第安酋長的照片,介紹了亞馬遜森林六國會議的進展。天主教十字架報介紹了四位現代女探險家,她們受到一個世紀前最早抵達西藏的女探險家亞歷山德拉 ·大衛-聶耳 的啟發,獨自前往世界各地尋找精神支柱,探索考古舊址。各報關注的國際新聞包括剛剛辭世的津巴布韋前領導人穆加倍,英國政壇演變等等。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