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台法文化獎

台法文化獎得主的奉獻讓世界看見台灣文化的獨特性與普世性

第24屆台法文化獎頒獎典禮於周一3日晚在法蘭西學院舉行,本屆得主有兩位分別是: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館長羅斌(Robin Ruizendaal)及法語台灣研究學會獲獎。據共同主辦機構法方評審主席Jean-Robert Pitte指出,兩位得主多年來一直在不同的領域工作,但都達成了相同的目標,即增進世人對台灣及其文化的了解。第三次前來主持授獎儀式的鄭麗君部長也表示,1996年創立的文化獎就是為鼓勵更多人在不同領域持續探索台灣文化,並促進台歐文化的交流,讓台灣和世界牽起友誼的手。

第24屆台法文化獎頒獎典禮主辦方與兩位得獎主合影
第24屆台法文化獎頒獎典禮主辦方與兩位得獎主合影 台灣文化部巴文中心提供
廣告

當晚鄭麗君部長在致辭中說:“兩位得主長年的努力,讓我們彷佛又看見了台灣文化的獨特性與普世性。羅斌先生致力在當代社會中重現創新、蛻變的台灣傳統文化,而法語研究學會則致力讓世界認識台灣文化及民主發展歷程中值得探索的經驗與價值。台灣文化,正因為歷史、地理的特殊因素,融合了最多元的傳統,並在近一世紀以來,透過思想、文學、藝術、戲劇、影音等各領域所開展的文化運動,孕育了民主化所立基的人文精神與普世價值基礎;民主化後的台灣,更隨着思想與創作的充分自由發展,文化愈見繁花盛放,展現多元、包容、開放與創新的當代特色。”

荷蘭籍的偶戲研究者羅斌(Robin Ruizendaal)自2000年起擔任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館長,迄今辦理上百場展覽推廣台灣與亞洲偶戲,並透過台原偶戲團將台灣文化發揚推廣至全球五十餘國演出,不至於此,他還撰刊多篇有關台灣偶戲的學術文章、籌辦教學工作坊及辦理台灣原住民傳說《台灣不見了》光影課程巡迴等計畫。

致感謝詞中,羅斌館長很感性地說:“1993年,我定居在台灣,不久後,我發現世界對此島嶼的了解很少以及同時台灣民眾對於外界的知識也不足。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試圖成為不同文化之間的橋樑,讓大家珍惜在生活中像偶戲小而美的事情。作為在台灣工作的外國人我扮演着獨特的角色,因為我為本地和國際觀眾詮釋當地文化。有些人感覺外國人而不是台灣人在從事這項工作感到羞恥,我總是試圖解釋,表演藝術是人類共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我們大家也必須共同努力促進和保存這個藝術。作為外國人,我會特別注意在規畫展覽和創作表演時的文化敏感性,並始終與當地藝術家,專家以及我們的博物館和劇團的人密切合作。”

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館長在總結特別提到:“人們問我:你未來有什麼願望嗎?(我想)台灣擁有亞洲最獨特的偶戲文化,有300多家傳統和現代的偶戲團以及一個偶戲電視頻道,也有全世界最大的學生偶戲比賽,有上百個學校劇團競爭。我希望台灣有一天會建立一座偶戲學校,有三年健全的現代和傳統的偶戲教育,並向本地和國際學生開放。這將保證傳統偶戲的傳承, 也是能探索偶戲新方向。我們應該尊重生活中的微小珍貴事,並繼續在彼此之間以及台灣與歐洲之間架起橋樑,在這個當今人們都在燃燒橋樑的時代中。”

另一位新科得主為一學術平台:法語台灣研究學會(,Association Francophone d’Études Taïwanaises)。該學會成立於2010年,宗旨為發展與促進法語圈對台灣之學術研究,透過研討會、座談會與圓桌論壇等方式傳播關於台灣之文化與科技訊息,並參與法語區世界與台灣間之文化與知識交流。預定於2020年年底於巴黎舉辦法語台灣研究大會,是學會本年度的重頭戲,本次文化獎所得獎金亦將作為主要經費。

據代表AFET領獎的理事長Jérôme Soldani表示,這一大型研討會將回顧法語台灣研究的基礎,探討其發展現況,並對其前景進行前瞻性的展望。此外,研討會將遵守法語台灣研究學會的承諾,即其提倡的並非政治運動,而是學術運動。學會的章程載明尊重所有的政治立場,但不傾向任何立場。這是學術辯論得以進行的必要條件,由於台灣的政治地位特殊,這一原則尤為重要。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拋開自己的政治傾向,才有可能進行不偏不倚的知識探索。

另外,在巴黎舉行頒獎典禮前,鄭麗君部長和法國法蘭西學院人文政治科學院終身秘書皮特(Jean-Robert Pitte)去年9月也在台北完成簽署台法文化獎第5度續約。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