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文藝欣賞

蓬皮杜中心展出台灣畫家:袁旃—歡古嬉今

發表時間:

曾留學比利時的台灣畫家袁旃,2月5 日起在蓬皮杜文化中心舉行個展。展期一直到4月27日。在法國緊張對抗不斷升高的疫情之際,儘管各大博物館都已在政府命令下關閉,本次節目還是為您介紹這位對法國民眾而言算是相當陌生,但卻是值得您在博物館重新開放時去發現的一位女性藝術創作者。

袁旃 Yuan Jai, « Charge », 2012
袁旃 Yuan Jai, « Charge », 2012 © 蓬皮杜中心官網
廣告

1941年出生重慶的袁旃,早年接受傳統中國丹青繪畫的訓練。之後,她因為轉向藝術史論與文物維護的學門,且長年皓首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研究與維護。1980年代末期,袁旃重拾筆墨,再度創作。1997年以前的創作當中,袁旃的風格表現,似乎受惠於十七世紀晚明時期董其昌以降的變形主義名家的風格甚多。她根據變形主義名家已經變形之作,再次加以變形,作為建立個人面貌的參考依據。

1997年以後的袁旃的藝術表現似乎更趨近“新藝術”的主張暨策略,並轉而開歐洲中世紀、近代的洛可可風格、乃至於異質的東亞的藝術形式,以作為其創作泉源;在形象的表現上,袁旃對於物象的體積量感的營造,似乎情有獨鍾,這也使得她的作品格外具有一種形體的紮實感。明亮、繽紛、鮮艷的色彩運用,同樣使得袁旃晚近幾年的創作,更加顯得富麗動人。她的畫作具有一種難以言喻的直接與天真感,正因此故,特別使人能夠歡愉開心。

策畫這項個展的龐畢度中心資深策展人、致力於介紹歐美以外藝術家的凱瑟琳•戴維(Catherine David)則認為,袁旃的創作有“鬱鬱蔥蔥的山水,寓言般詭異的動物,肖像元素和當代符碼,引用東方也融入歐洲藝術,在台灣佔據重要一席。有別於二元論觀點,她的創作質問複雜的文化敘事可塑性”。

好比說,袁旃以西方的幾何概念運用有稜有角的線條表現山巒,又利用抽象畫的概念將幻想與真實的不同景象並置。她的用色明亮繽紛,時常充滿童真,但又不失高雅莊重。擷用傳統精髓,但又解構傳統,讓創作富含特色。袁旃系在研習水墨丹青之後又負笈比利時,之後帶着考古暨美術史的專業,浸淫於台灣故宮博物院的水墨書畫30餘年。這些背景造就了她獨樹一格的創作技法。這項個展雖然只有10幅作品,但具體呈現了袁旃將傳統工藝如彩陶或絲織品的色彩融入當代藝術美學思維,顯現她得心應手,嬉遊於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的歡愉。

袁旃為首位在此辦個展台灣藝術家。據悉,此次個展雖只有10幅作品,但具體呈現袁旃將傳統工藝如彩陶或絲織品的色彩融入當代藝術美學思維,嬉遊於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的歡愉。

袁旃為首位在此辦個展台灣藝術家。此次個展雖只有10幅作品,但具體呈現袁旃將傳統工藝如彩陶或絲織品的色彩融入當代藝術美學思維,嬉遊於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的歡愉。

此前,據中央社報道,蓬皮杜中心的國立現代藝術美術館館長布里斯坦(Bernard Blistene)2月5日晚開幕致詞時說,在解析袁旃畫面意象的同時,能發現其敘事的複雜性與豐富性,超越偏見,甚至刻板印象。

開幕當天策展人戴維更強調出,不願將袁旃的畫作單純歸類在水墨畫,因其作品的複雜與細膩程度,已超越了水墨這個媒介的定義。

中央社報道引述戴維表示,袁旃作品的特點之一,在於“文化敘事”,“作品中沒有懷舊、沒有強調的中國傳統文化,取而代之的是對於各種可能性的歡慶,而每個人,都能從袁旃的畫作中得到不同的滿足”。

另外,戴維還讚揚袁旃作品中對空間,甚至敘事的建構,以及同時具有30年代感和流行文化活力色彩的能力。

戴維表示:“最棒的是,袁旃的作品總是邀請所有人的各自詮釋,觀者不必對藝術文物有所認識,一樣也能在畫作中找到有趣的元素;換句話說,跨文化就是她的特色。”

特地前來巴黎看展的台灣關渡美術館館長黃建宏也中央社說,袁旃的畫作中並不會強調主體,而是畫家在面對不同脈絡、經驗、素材時,該如何調節,並把這些拉到她生命之中;若觀者太過專註單一藝術脈絡,可能會較難理解袁旃的價值,“在建構主體性的同時,也要注意自身開放度以及調節的能力,這恰巧是台灣所需要的”。

黃建宏特別提及袁旃畫作中女性獨有的複雜層次與高度,因此在面對許多傳統框架時,袁旃很少選擇直接對立或批判;相反地,她會智慧地挪用並使其流動,“這也是我們現今的課題,面對諸多大框架,如何將之轉化到生活中”。

誠如上述藝壇人士分析的那樣,袁旃的多元背景,造就了她獨樹一格的創作技法。也期待她的作品能夠被更多來到巴黎的觀眾認識!

袁旃個展(Yuan Jai)展期:2020年2月5日至4月27日

地點:蓬皮杜中心Niveau 5,Salle Focus

座談會時間 : 2020年2月7日14 :00-18 :30

地點:龐畢度中心Cinéma 1 廳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