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書香世界

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書:《環境也是災害》

發表時間:

地震、颱風、水災、空氣污染、乾旱……人類利用大自然的同時是否也在增加自身的風險?自然環境對我們社會的危害程度在逐漸升高還是下降?個人、群體和政府機關有無能力因應環境的不測性?台灣的聯經出版了由伊恩‧波頓(Ian Burton)、羅伯‧凱特(Robert W. Kates)、吉爾伯‧懷特(Gilbert F. White)三人合著的書:《環境也是災害》。具有致命性後果的自然災害,過去常常被定位為「天災」,被視為具有不可抗拒的「上帝旨意」,《環境也是災害》可說是挑戰此一看法的經典論述。作者認為,應該重視其背後的「人禍」成分,由於這些原因,才讓環境所帶來的災難成為人類永遠的苦痛。

《環境也是災害》一書中文版封面(部分)
《環境也是災害》一書中文版封面(部分) DR
廣告

在這本書中,作者一再剖析全球各地民眾如何應付環境中有關空氣、水、地質和地形等地方性自然系統要素的劇烈波動。作者並從世界各國選出眾多樣本,以生動的案例比較發展中國家和高所得國家的自然災害,包括髮生在孟加拉和美國的颶風、發生在尼加拉瓜和加州的地震等等。最後更提出不同發展水平下應付變動方式有何差異的理論。
林肯大郡災難、九二一大地震、八八水災、國道三號走山……等事件,殷鑑不遠,作者告訴讀者,它們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

本書被譽為是探討人類與自然災害互動關係的奠基之作,作者彙集了全球無數自然災害案例,總結經驗,建立出寶貴的理論。《環境也是災害》還反覆提醒民眾和政府:「地球浩劫時時降,生命無常日日臨!」要緊的是如何建立防災意識,做好充足準備。

在本書的前一部分,作者闡釋了自然環境中所存在災害的發展趨勢及其危害性,並以七○年代發生在美國和孟加拉兩次災難為案例,對比分析災害何以日益嚴重和難以解決。接著再探討人類面對災害時的回應和選擇,特彆強調認知和識覺於此所扮演的角色,進而介紹全球各國林林總總不同災害的特性。本書的第一章開宗明義分析了自然環境中所存在災害的發展趨勢及其危害性,並證實其日益嚴重、難以解決。接著第二章旨在闡明人類面對災害時的回應和選擇,特彆強調認知和識覺於此扮演的角色。到了第三章再介紹林林總總不同災害的特色。從第四章開始,作者分別就個人選擇、集體行動、國家政策及國際合作等面向說明人類可以採取的防禦途徑。內容中剖析了個人和群體如何在眾多方案中選擇一個決策。譬如個人層面方面,檢視其在覺知、評價災害和選擇方案時如何的不一樣。到了集體行動層次,辨識社區、社群和企業如何指導、管理或服務所有個體做出調適行動。最後在第八章再聚焦回自然極端事件與社會復原力之間的關係。到了第二版 (1993年),更提到許多新發生的環境事件、國際組織的新作為和學術界的最近研究範疇和方向等等,尤其納入了「永續發展」概念和論證,更是補充了1978年初版書中所沒提到的新思維。其中新增加的第九章「整合的新進展」(Emerging Synthesis) 是新增章節,給全書畫下更美好的句點。該章指出因為學界、技術、社會與典範的轉變而產生四個變化:(1)科學研究的範圍有所擴展;(2)國際合作計畫積極於減少環境災害的研究與應用;(3)全球環境變遷成為頗具挑戰的新研究與政策焦點;和(4)永續發展成為人類因應及調適災害的新準則。所以一個新的綜合分析的角度就需要被正視,這也是本章的主要目的。由第九章的內容我們也可一窺新版所擴展的新視野。

《環境也是災害》的作者,皆為20世紀下半葉美、加兩國知名大學的地理學大師。他們長期以來一直努力於自然災害和環境識覺的研究,為全球學術界所敬重。

本書初版完成於1978年,在此之前,科學家有關自然災害的探討,大多以自然環境的角度切入,對災害的本質、形成、發展及時空特性,固然多所了解,但對災害的社經和政策背景、文化和行為面向,以及其與災害規模之間的關係,較少著墨。

本書作者透過多年的學術探究和論證,終於對後述的觀點獲致眾多嶄新的理論,特別就人類在災害中所扮演的角色,觀察入微,因而完成此一畫時代的巨著。自此,地理學者在自然災害方面的研究,開啟了全新的一頁。

事實上,地理學者很早以前即已對於人類經常不顧歷史殷訓的行為感到好奇和訝異,不少民眾經歷過水災、旱災、震災或火山爆發之後,仍會冒險繼續堅守家園,到底是什麼原因?由於近代全球人口急劇增加,人類的活動遍布各處,規模之大,影響之深,前所未見。對地球有限的資源而言,帶來莫大的壓力,致使人類對環境的適應性也隨之不斷調整。在此一過程中,原本經濟價值較低不宜開發的邊際土地也成為民眾大肆利用的對象,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自然災害變得越來越不可測,也釀成一次比一次嚴重的災情。可見在論述人與環境的關係時,資源利用和災害防治經常是一體的兩面,成為地理學術非常核心的概念。作者在書中就反覆追問:人類利用大自然的同時是否在增加自身的風險?環境對社會的危害的程度到底在升高抑或下降?個人、群體和國家機器有無能力因應環境的不測性? 全書最核心的一個觀點即是:具有致命性後果的自然災害,過去常常被視為一項自然極端事件或「上帝的旨意」加以了解,定位為「天災」。但到了今天,人們更應重視它們背後的「人禍」成分 ,也因為這個原因,大自然帶來的災難才會成為人類永遠的苦痛。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