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解說

多哈會議延長《京都議定書》 但要達成新協議不易

發表時間:

在多哈舉行的聯合國氣候會議延長一天,與星期六閉幕。與會的將近200個國家經過13天的討論達成協議,同意延長《京都議定書》效期八年,到2020年。這個1997年制定的協議要求工業化國家削減溫室氣體的排放。該協議的有效期到今年12月31日。不過有些觀察家表示要在2020前達成新的全球氣候協議恐怕困難重重。

要聞解說
要聞解說 RFI
廣告

在卡塔爾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原定前天落幕,但因為富國與貧窮國家在財政和氣候變遷的補償等問題僵持不下而使會議延長整整1天。

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就要陷入僵局的時候,大會主席阿提雅(Attiyah)最後不顧其它國家反對快速通過方案,連續幾敲議事槌宣布:“就這麼決定。”會議最終在歐盟各國、澳大利亞、瑞士以及其它八個工業國簽署下,通過《京都議定書》的延長,多哈會議通過的一攬子決議規定發達國家要在2014年之前加大碳減排力度,平且將減排約束延長至2020年。

這份全球唯一約束溫室氣體排放的條約,今年12月31日到期後,將以“第二減排承諾期”形式延長效期。新效期2013年1月1日生效,2020年底結束,約束包括歐盟的27個會員國及包括澳大利亞,瑞士在內的工業發達國家。

多哈會議指出,全球新協議的草擬條文須在2015年5月前定案。新協議將約束全球所有國家。

多哈協議還敦促發達國家,“在財務狀況允許時”,承諾撥款給發展中國家。而且明年聯合國於波蘭首都華沙召開氣候會議。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發言人內瑟基(Martin Nesirky)說,潘基文對延長《京都議定書》的多哈會議結果表示歡迎。同時在一份聯合國的聲明中呼籲世界各國政府,企業和民眾行動起來,爭取把全球溫度升高限制在2攝氏度內。這是“為在2015年以前達成全面、具法律約束力協議鋪路”。

不過,觀察家說,多哈聯合國氣候會談的激烈辯論顯示,要拯救地球免於發生災難性全球暖化,在達成新的2020年全球協議前,還有一段崎嶇的路要走。

許多人指稱,經過兩周激烈爭論後通過的臨時協議欠缺實質內容。這場辯論幾乎從第一天開始就陷入僵局,凸顯富國與窮國間深刻的分歧。發展中國家推動《京都議定書》的有效期,因為發展中國家希望發達國家作出更多的承諾,在2020年以前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財政援助,這是三年前作出的一項基本的保證。但是,發達國家不願意對特定的援助目標作出保證,因為富裕國家的預算由於全球的金融危機受到壓力。

綠色和平國際總部總幹事奈度(Kumi Naidoo)表示:“如果根據目前從這些談判觀察到的現象做出判斷,我們沒有理由對能獲得公正的新全球協議感到樂觀。”

英國經濟學家斯特恩(Nicholas Stern)曾經撰寫了有關氣候變化在經濟學上影響的一項報告,他表示:“最重要的發展和發達國家都有意識到在2015年之前達成協議的重要性。”

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發達國家從未批准過《京都議定書》,另外加拿大,日本,新西蘭和俄羅斯已明確不參加《京都議定書》的第二承諾期。參與《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發達經濟體只剩下歐盟、澳大利亞等國家,只代表着15%的全球排放量負責的發達國家。

另外一個重要的挑戰是如何在2020年籌集到1000億美元來幫助那些受到氣候改變遭到損失的國家。

現在關於氣候變化的談判轉向了一個新的具有法律約束,適用於所有國家的協議,希望在2015年前通過一個條約,在2020年前生效,來取代《京都議定書》。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