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走進法蘭西

這代人應如何定位?

發表時間:

常人眼中,18至25歲應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年華。這個年齡段的青年逐步走向獨立人生的漫長里程,在尚未完全擺脫父母的庇護與尚未徹底實現個人獨立之間尋求着自己在社會的定位,他們本應對未來充滿美好憧憬,為實現種種夢想去探索、去追求。然而,現實中法國這一年齡段的一代青年卻描繪出了一幅灰色的畫面:他們感覺到更多的不是希望和快樂,而是失落和苦悶。 

廣告

法國公共廣播機構-法國電視台(France Télévisions)和《世界報》及法國廣播電台-歐洲一台(Europe 1)於去年秋季聯合展開了一項在線民調,取名為“怎樣的一代人(Génération quoi?)”。這項在線調查囊括的主題內容廣泛,即涉及到學校和工作,也關涉愛情和家庭。21萬多年輕人踴躍參加了這項活動,收集到的2100多萬個答題則為社會學家提供了一份彌足珍貴的研究課題。這項社會調查揭示了目前在痛苦中掙紮的一代青年。

對未來前景充滿悲觀

這代人描繪出的自畫像顯現:面對向他們關閉了各種大門的社會,他們很有可能因無奈而最終選擇反叛。幾乎在經濟危機伴隨下成長起來的這代青年,對未來信心不足。一代超過一代的承諾已成為一種傳說。45%的參調青年認為,他們的生活將不如父輩、而他們未來子女的生活將更差。這種悲觀情緒在年輕的失業者以及從事臨時職業的青年中表現更甚。因此,這些人打算前往他國闖蕩的願望也就不足為奇。

渴望就業,卻一職難求

81%的受訪者表示支持“工作理念”,認為“工作”在他們的生活中佔據重要位置。對於過半數的參調者而言,“工作”不僅是他們維持生計的飯碗,更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發揮個人才幹的平台。他們中的多數人對各自的工作表示滿意。然而,雖然他們夢寐以求地希望開啟職業生涯,職場的門檻卻顯得有些高不可攀。約有四分之一在18至25歲年齡段的年輕人處於失業狀態。青年就業人口中,60%的人認為他們的薪酬與才幹不成正比,另有46%的人認為他們沒有能夠學有所用。

歸咎於學校

根據社會學家的觀點,法國的獨特之處在於:必須有社會地位才能在社會立足。而社會地位一般需要通過工作來獲取。工作又往往取決於文憑。年輕人究竟能獲得什麼樣的文憑,一般在讀初中或高中選擇學業方向時就已基本確立。年輕人十分明白: 15、6歲左右是他們決定自己未來命運的時刻,他們很少再有第二次選擇的機會。更令他們難以接受的現實是,在他們眼中,學校再也起不到任人唯才的作用。61%的參調青年認為,學校不獎勵功德,不能給予所有人同樣的機會。從而,70%的參調人表示:法國社會沒有給他們以展示個人才幹的機會。

與家長關係十分密切

在艱難的經濟背景下,年輕一代人依賴於父母的幫助。父輩們非常清楚:子女們進入就業市場的條件與他們年輕時經歷過的就業條件相比具有根本性差別。因此他們隨時準備在經濟或在精神層面向子女伸出救援之手。調查顯示:過半數的年輕人-即使已經有了工作-均會在經濟上得到父母的幫助。絕大多數(89%)家長對子女選擇的成長道路表示滿意,並予以支持。這與催生了68年5月風暴的父輩與子女之間的緊張關係相比大相徑庭。儘管年輕人與父母的關係良好,他們卻對屬於戰後嬰兒潮一代人所經歷的黃金時代耿耿於懷。51%的參調人認為:正是這代人給他們造成了目前的困境。他們不得不為這代人的昂貴養老金買單,而輪到他們退休時卻可能什麼也得不到。誠然,他們並不希望自己父母的退休金受到影響,從而處於十分矛盾的心理狀態。

渴望反抗

沒有工作,或者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同。住房困難或者得不到長期工作合同。隨着學業可能為就業敞開大門幻想的破滅……面對關閉着的一道道大門以及缺乏社會認同的現實,青年一代的感覺猶如遭到摒棄。社會學家警告說,正是這種感覺形成了社會反抗的沃土。而“政治”卻並不能為他們帶來希望。近一半的法國青年對政界表示出不信任的情緒。61%的參調請年表示:他們願意參加類似六八年五月風暴式的反抗運動。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