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香港

香港設DNA數據庫檢驗鮑魚燕窩昂貴海味真偽

鮑魚、花膠及燕窩均是昂貴的海味,但有時真假貴賤難辨,加上奸商惟利是圖,消費者隨時走漏眼而吃虧,香港中文大學有見及此,正在打造一個大型的DNA數據庫,以科學鑒證方法來分辨五種珍貴海味,希望能幫助業者以及用家避免購入假貨。

廣告

中大食品研究中心獲政府創新科技署資助300萬港元,今年三月起開發「鑒定海味及滋補食品平台」,主要針對5大類海味和滋補食品,包括鮑魚、海參、燕窩、乾貝和花膠,由於同一類海味也有不同品種,現時研究人員已收集了300多個品種,並已成功提取90%的DNA樣本,此舉可令日後的鑒定程序由現時的1個月縮短至數日。

負責有關項目的中大食品研究中心主任及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關海山表示,一向以來,海味業界都是靠「老行尊」自行分辨海味和補品的級數。不過,關海山指,DNA鑒定法較科學和準確,而建立DNA數據庫,可為業界、檢測中心,甚至海關提供DNA資料,有助對該類食品進行鑒定。

關海山指出,在香港開設海味鋪的門檻並不高,要保持業界的商譽,就要進行科學化的鑒定。此數據庫可以減省了鑒定程序,業界只需檢驗買入的食品,再和已知的DNA數據作比對,便能分別真偽。他續指,這能鼓勵業界定期對產品的品種進行監測和查證,特別是批發商可檢驗來貨。

關海山又表示,在選取食材的時候,考慮到保育問題,而不設魚翅的DNA數據庫;另為符合市場需要,研究人員會取用普遍市民能購買的海味、補品,他們會親身到不同的海味鋪購買樣本,而燕窩和乾貝則會抽取野生樣本,並向生物學家請教鑒定真偽。

數據庫預計明年十月完成,屆時可為業界、海關進行海味鑒定。中大食品研究中心主任關海山指,以前因為沒有數據庫,化驗所如要檢驗一類物件需要從頭開始,先採集海洋生物,再辨認、做DNA排序,最快幾星期,但現在直接同數據庫比對DNA,只需要數日便可得悉答案。

中心未來亦會研發快速試劑盒,供海味入口商或批發商使用辨真假,亦會將DNA數據庫推展至其他食品。中大將參與本月舉行的創新科技嘉年華2011及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展出有關DNA數據庫研究及另外17項科研項目。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