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華世界

《小學還能這樣上》-廖曉英女士談對中西教育方式的個人感受

發表時間:

擁有法國巴黎索邦二大新聞學專業博士學位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碩士學位的廖曉英女士精通多國語言。廖曉英女士目前與其先生、知名學者吳國光教授及兩個孩子一道生活在加拿大的維多利亞。廖曉英女士在今年夏季以教育觀察筆記形式推出了一部中文新著,題為《小學還能這樣上》,從一位中國媽媽的角度審視西方的少兒教育模式,並以此反思中國社會的少兒教育方式。就此,本次《中華世界》對廖曉英女士進行採訪。

書籍 -小學還能這樣上
書籍 -小學還能這樣上 RFI 廖曉英
廣告

RFI: 能否介紹一下您出的新著《小學還能這樣上》的內容好嗎?
廖曉英:“好的。我這本書寫的是我的兩個孩子在加拿大上小學的經歷。我的兩個小孩來到加拿大的時候,正好一個上一年級,一個上二年級。小的還趕上了進法文班。就是說,用法語教學的課程。這本書一共分為十三章。我從他們上小學的第一天開始寫起。追隨他們每天上課的內容,然後具體地講了他們在學校的教學和各種活動,其中講到他們設置的課程和這些課程的具體內容和做法。也講到了學校里關於對孩子心智培養的內容。比如說,關於討論怎樣面對來自同伴的壓力?怎樣進行防火教育、環保教育、安全教育,還有怎樣進行性教育?怎樣把教育寓於歡慶節日之中?還有學校里怎樣開展象募捐這樣的公益活動?家長怎麼參與學校的管理?配合學校,還有老師怎樣對待孩子等等。。。”

RFI: 您剛剛提到孩子上法語班,能不能談一下您介紹的是加拿大哪個地方的情況呢?
廖曉英:“我們在最西邊的這個省,這座城市叫維多利亞。這邊的公立學校有兩種班,一種是英文班,另一種是法文班。英文班用英語上課,法文班全部用法文教課,但是,參加這個班的孩子都是當地母語為英文的孩子。”

RFI: 那您的孩子當時是從中國到加拿大,還是從法國到加拿大的呢?
廖曉英:“他們是從香港過來的。”

RFI: 上法語班的課是您選擇的,還是事先徵求過他們意見的呢?
廖曉英:“那時他們還小。我們一到這裡就聽說這邊的法語課程特別好。據說,在世界上有一些語言專家專門追蹤他們的課程。據說,加拿大用法語作為外語教學的課程進行的非常的好。所以,我們也願意送孩子參加法語課程。而且,我自己也懂法文。所以,我很高興他們參加這個課程。”

RFI: 這所學校是公立的,還是私立的呢?
廖曉英:“公立學校。只有公立學校才有這個法語項目。私立學校法語只是做一般的外語課來學。”

RFI: 讓孩子上法文班,這與您自己以前也學過法語有關係嗎?
廖曉英:“那當然;因為我自己會法語。當然,我也希望我的小孩會說法文。在中國,我從十歲開始進入外語學院的附中,是一個外語學校。我在那裡開始學法文的。一直到大學畢業都是學法文的,法文專業畢業的。然後,我在90年初到法國。在巴黎第二大學的新聞學院繼續讀博士學位。”

RFI: 那就是,你有中國和法國兩地的學習經歷,而您的孩子則在香港受過教育,然後又在加拿大接受法語教育,是這樣吧?
廖曉英:“對的。在香港的時候,他們是在英國國際學校上學。所以,接受的是英國式教育。”

RFI: 那透過您家庭的經歷,能否比較一下中國教育和法國教育有何差異?
廖曉英:“我對法國教育是到了法國以後才第一次進入西方教育體系,接受西方教育。那個時候是處於高等教育的後期,學習怎樣做研究。那時,我就覺得法國的高等教育與中國有很大的不同。因為,老師很重視教我們研究方法。然後,放手讓學生去做。老師在講課的時候,也介紹大量的流派和觀點。所以,讓我覺得耳目一新,視野開闊。不過,從中小學教育來講,我是在中國上的小學和中學,還有大學。我對中國的教育有親身經歷。而對法國的中小學教育,我在法國六年和小孩有所接觸。到了香港以後,我還曾經在法國國際學校教過課。我覺得,法國的教育應該是與加拿大的教育更接近。就是說,都是西方教育。因為,法國的中學生進入中學以後,就開始自己選課。上一門課就換一個教室。我當時就覺得說,他們小小年紀,非常自主。另外,法國的語言課程分門別類、非常細緻。比如說,有語法課、有練習口語表達的課程。還有閱讀課等等。。。我覺得他們對語言教育非常的重視。在法國學校裡面,孩子在課堂上也非常自由。自由表達、自由行動和自由參與。我覺得法國的孩子看上去好像不太守紀律,很散漫。不過,這種教育、這種自由可以讓他們的思想不受束縛。而且,他們在學校的各類活動也非常的多,比如旅行啊!體育啊!藝術啊!還有社會活動也都非常的多。另外,我覺得法國的家長對孩子比較尊重。對他們的選擇也比較尊重。他們不會把自己的愛好、理想強加給孩子,而不顧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和能力等等。。。另一方面,我覺得法國的學校里,對孩子的懲罰制度,讓調皮的孩子課後抄書,這有些象中國的傳統做法。還有,法國實行高中文憑畢業考試,這也有些象中國的高考制度。所以,我覺得有些類似的地方。但是,總體來講跟加拿大這邊更相近。就是說,從方法和理念上來講,跟加拿大更接近。”

RFI: 就您孩子的香港英式教育和加拿大的法語班教育是否也有差異?
廖曉英:“有一些細節上的差異。但是,總的來講不太大。我覺得加拿大因為整個社會環境是西方環境,而香港的英式教育只是在學校里,但是出了學校的門,就是香港環境了。所以,大的教育環境不一樣。”

RFI: 剛剛是從形式上談,現在從效果上談,您覺得是西方教育還是中式教育更有效果呢?
廖曉英:“應該說,中國的這種教育一般都是以課堂教學為主,而且是‘滿堂灌’的這種教育。然後,課後是大量的重複性的練習,對於現成的知識是死記硬背。而加拿大是不強調這種東西的。所以,這裡很多華人都抱怨說,加拿大小學不學東西,沒有功課,天天都是玩。其實,在加拿大上小學確實有些象在玩。就象我書中所講到的。比如說,學習動物的生長過程,老師就在教室里養三文魚,讓孩子親眼看魚卵這樣變成小魚。比如說,進行營養學教育,小孩子就在班裡開個午餐會。然後自己動手做三明治。一邊吃,一邊聽老師講解食物的構成、成份等等。這種教育方式,實際上給孩子增添了很多的學習樂趣。更重要的是,他可以隨時隨地地誘發小孩子們的探索知識的好奇心。我覺得這種玩,一點也不簡單,也不淺薄。而且,關鍵是在學習過程中,老師並不急於把答案告訴大家。而是給孩子們一些方法和途徑。讓他們去學着尋找答案。這個我覺得,它比單純接受知識本身更重要。如果小孩拿到了打開知識寶盒的鑰匙,那麼他們就可以自行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還有就是加拿大的小學,考察孩子不是只看分數。不是用分數這把尺子來衡量所有孩子。而是他們很承認孩子的差異。然後從興趣、能力,還有學習態度等多方面考察小孩。他們也特別重視提供各種各樣的機會給孩子,讓他們在藝術、體育等多方面都進行嘗試。還有最重要的是,在加拿大,學校被看作孩子進入社會的開始。學校實際上就是一個小社會。不光是讓孩子學習知識,同樣小孩子也要學習結交朋友,處理人際關係。比如怎樣分班?怎樣教朋友?怎樣對待同伴?在加拿大,這個教學裡面也有很多關於孩子們所遇到的、成長中各種難題的討論。還有公益活動也是小孩經常參加的。就是說,教育也包括讓孩子們學會關心社會,並且從小培養他們為社會服務的公德心和相應的能力。”

RFI: 好!感謝廖曉英女士接受採訪。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