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有位初到日本的外國朋友說:“在日本上廁所簡直是考智商”。她的理由是,在日本換個廁所就總遇到不同馬桶,而且按鈕不是多得眼花繚亂,便是少得找不到衝水拉手。

廣告

記者理解她的感受,因為95年記者定居日本時,也有這個印象。但91年記者首次踏足日本時,其實倒沒這種感覺,至少當時在東京、大阪、京都等地旅途中,酒店和公共設施的馬桶都還沒那麼深的“學問”。

可是95年發現公共設施的廁所也已從過去僅僅乾淨的水準提升到設有“音姬”等功能,而販賣的公寓住宅,馬桶更是自動衝洗和坐板溫度可調節等電腦控制的多功能。所以如果馬桶沒衝水拉手、整好裝也還沒自動衝洗,那就要到牆上找衝水按鈕或感應口,衝水按鈕通常有漢字指示,感應口通常有個手掌標誌,把手貼上去就能衝馬桶。不要按紅色的按鈕,那是求救。

日本的馬桶史按日本馬桶製造商東陶(TOTO)的記錄,可追溯到16000年前的繩文時代,是設置在河邊、由樹枝編成的踏板;公元800年前後,貴族們開始用箱式的坐桶;1603年江戶時代後,蹲式茅坑有了下水道,就像現在不少中國鄉村、城鎮里還存在的茅廁。陶器制的小便器和馬桶是1868年進入明治時代後才有,多為清花瓷器,顯示受明朝瓷風影響;東陶生產白瓷蹲式馬桶從1931年開始,受歐洲發明漏鬥型坐式馬桶影響,日本1945年湧現馬桶製造商、競爭開始。10年後白瓷坐式馬桶開始在家庭普及;1965年的東京奧運會,更促使馬桶生產蓬勃。此後各製造商在白瓷馬桶的基礎上謀求競爭消音、節水等功能進步。

日本現在大部分馬桶操作電腦板上眼花繚亂的按鈕中,一個“音姬”按鈕發出的電子衝水聲,是典型的日本文明、文化,初來乍到的外國人最難理解。無從考證日本婦女什麼時代起忌諱如廁的聲音,一邊如廁一邊衝水,讓嘩啦啦的流水聲掩蓋不雅。但這樣很費水,於是馬桶製造商70年代推出帶消音功能的馬桶,現在美其消音名叫“音姬”;衝水功能也有大小選擇,以便節水。

此後繼續進化,包括髮熱的坐板、衝洗屁股等功能,90年代馬桶電腦化,有的馬桶還能自動衝水、自動開閉馬桶蓋。使用後蓋馬桶也是日本人特有的意識,既蓋住馬桶里殘留的異味,也讓下一個使用的人感受自己的文雅。二十一世紀後,馬桶更突出節水和便於打掃功能、醫院的馬桶還能測試泌尿系統、打印出測試記錄等。近年的新動向是公廁空間豪華化,東京周邊一些地鐵站內的公廁比五星級酒店的還豪華,有沙發、化裝台、燈光自動調節等。

但廁所最基本的乾淨條件始終靠日本人愛乾淨的文化承傳。歌星植村花菜的走紅名曲《廁所女神》是一首描述自己與奶奶親情故事的歌曲。其中說到小學時幫奶奶做家務,但就是不愛打掃廁所,於是天天打掃廁所的奶奶說:“廁所里住着女神,把廁所打掃乾淨了,你就會像女神一樣漂亮”。為了漂亮,自己開始每天打掃廁所,把馬桶擦得發亮。這個故事反映出日本人貫徹到廁所的乾淨文化與文明,是一般家庭教育的一部分。日本的公共廁所里管理處都掛着清潔值班表,列明每天近十次的打掃記錄。

其實先進國的廁所整體上都乾淨,是因為先進國的人民生活已達到乾淨廁所是基本生存條件的意識。廁所是一個國、一個家的生活水平寫照,馬桶進化史也是人類文明史的縮影。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