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滄海桑田

投機行為是否助長了糧價飛漲?

發表時間:

世界糧食市場的近況引發了2007-2008年糧食危機重演的憂慮。為此,包括糧農組織(FAO),世界糧食計畫署(PAM)和國際農業發展基金(FIDA)在內的聯合國的三個機構,於今年九月初發出呼籲,要求國際社會採取行動,以應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產品-食品-價格上漲的現實。

廣告

據9月13日出版的法國《世界報》報道,今年7月,糧農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受玉米、小麥和大豆價格上漲的拉動,食品價格指數上升了6%。主要原因是美國、東歐國家及俄羅斯遭遇罕見旱災,引發對主要產糧國家生產欠收的擔憂。

雖然今年的價格飆升遠未達到2008年的水準(當時,糧農組織公布的食品價格指數在短短一年內競攀升了50%,糧食價格指數更上漲了87%,引發了一輪由饑餓引發的暴動大潮),但是,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卻描繪了2000年以來,糧食產品價格持續上升的趨勢。尤為引人關注的是,糧價上下浮動,呈不穩定性,波動程度超過1990-2005年期間的2倍之多。這一趨勢卻不太可能出現逆轉。糧農組織總幹事何塞•格拉齊亞諾-達席爾瓦(José Graziano da Silva)8月底在接受《世界報》的訪談時表示:糧農組織所有預測的結論均為:農產品價格將保持高位並將在未來十年出現大幅波動。

富有爭議的金融投機責任

食品價格不斷攀升的主要原因究竟何在?經濟基礎以及供需之間的平衡被普遍視為首要原因。農業投資不足、生物燃料的走紅以及全球極端氣候,(不斷出現的高溫和乾旱氣候造成農產品欠收),導致國際金融危機後世界糧食安全面臨嚴峻挑戰。另一方面,隨着世界人口的增長,需求不斷擴大,至2050年,世界人口將突破90億大關,飲食結構將更加多樣化。此外,一些國家推行的貿易保護措施以及石油價格的飆升等因素也成為行成食品價格的主因。但其中最引發非議的,就是:金融投機,-儘管此一觀點仍存有爭議。一年前,在法國召開的20國集團首腦會議,將農業問題作為會議討論的重點。聯合國食品權特別報告員奧利維-德許特(Olivier de Schutter)將調控農產品市場列為五大優先考慮的食品安全問題的重中之重。他說:金融投機對糧食價格的衝擊,是眾所周知的事實。這種現象應該儘快得到控制。時任法國總統薩科齊也在談到相關問題表示:堅決反對市場的“金融化”,呼籲建立一套糧食價格信息體系,以控制市場波動性並抑制商品投機商。薩科齊指出:由於糧食未來數十年可能變得更加昂貴,因此市場需要更加嚴格的監管,以避免投機交易造成的大規模短缺。薩科齊同時希望能夠完成一項提高商品市場網絡透明度的計畫,他同時表示:控制過去數年間極端波動的糧食價格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然而,儘管農產品市場金融投資趨勢與價格上漲趨勢相吻合,但要證明這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並非易事,更有一些經濟學家和金融投資者堅決否認投機之說。例如,德國第二大銀行-德國商業銀行的分析師歐根-溫伯格(Eugen Weinberg)就持此一立場。向德國其他一些機構一樣,德國商業銀行最近決定放棄投資農業基金,同時拒絕向其客戶提供相關產品。對此,溫伯格於8月份向法新社做出說明:由於媒體及政界紛紛認為投機現象導致價格上漲,儘管我們對此一觀點並不認同,但考慮到自身的形象,德國商業銀行不希望自己的產品被視為投機。

誰在投機農業市場?

根據法國歷史學經濟家亞歷山德羅-斯坦吉亞尼(Alessandro Stanziani)的觀點,最初的投機行為,可以追溯到15世紀。當時,已顯現農產品期貨市場跡象。為了減少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農民往往選擇在收割前,提前售出一部分產品。例如:正在下種播種,就已售出50%的生產。另以法國為例,越來越多的農業工作者將目光瞄向產品需求趨勢以確立價格,甚至根據市場需求選擇播種的作物。這樣做,即使市場發生變化,農民也不致蒙受巨大損失。

此外,一些中介機構也想方設法地利用供求關係,以達到從中漁利的目的。法國從17世紀開始,就出現商人壟斷市場的情形。例如:這些商人壟斷小麥市場,人為製造小麥短缺現象,達到提升價格的目的。到了19世紀,湧現了第一批農產品期貨市場,多方人員直接在市場上交換標準農產品,形式才發生了轉折。隨着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的市場開放,發生了另外一次轉折。

這樣的有利環境為農業市場吸引新的投資者鋪平了道路。這些投資者包括:銀行、投資基金、養老基金、對衝基金、指數基金以及投資機構等。在所有這些投資者眼中,無論小麥、還是大豆、或是玉米,均為金融資產,他們根本不關心實物,這些農產品也從來不會直接經過他們之手。從某種意義而言,他們憑藉著審慎的嗅覺賭注,最終達到“風險承擔增益”的目的。

農產品市場為何具有如此大的誘惑力?

作為安全性較高的產品,小麥和大豆更具經濟吸引力。在2008年,價格達到頂峰之際,這些產品的吸引力甚至超過石油、股票或國家債券。

另外,投機者選擇在農產品市場投資的另一個目的,是使他們的投資更加多樣化,以防在其他市場蒙受損失。金融世界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原料價格上漲時,股價下跌,反之亦然”。

投機將對農業市場產生何種衝擊?

投資者對農產品市場的正常運作而言至關重要:實際上,他們的投資增加了市場的流動性,確保“賣家找到買家”。投機者也在其中承擔一定的風險。

從小範圍而言,農業小規模農產品期貨市場的交流有時也可直接影響到價格的波動。例如,某一農作物由於銷路好,眾多的生產商爭相銷售,便可導致原本高昂的價格出現下滑,結果可能還不如原本銷路差的產品。

另外,有能力壟斷某種農產品的金融投資者的大量干預,也有可能衝擊市場的穩定。他們使用低廉的價格購進,隨後再用高價售出。2010年,對衝基金創始人安東尼-瓦德(Anthony Ward)在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NYSE Liffe)購進24萬噸可可豆,這批可可豆約佔全球市場囤積量的15%。結果導致可可豆上漲價格創下1977年以來的最新紀錄。另據“青年非洲”組織披露,前幾年針對可可豆採取的類似行動帶來了6千萬美元的利潤。

投機與調節,爭論已久

根據歷史經濟學家斯坦吉亞尼的觀點,19世紀末,農產品原材料期貨市場的開放就已引發關於加強規管的抗議。如今,同一訴求再次提出。美國2010年出台的多德弗蘭克法案(Dodd-Franck)朝着這一方向邁出了第一步。2011年,20國集團峰會構建了可以協調小麥和玉米主要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需求的農業市場信息體系。20國集團也意識到調節金融市場原材料的必要性,尤其要加強其中的透明度,強化監管體系。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