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蘭西萬象

李怡衛:台灣藝術家關心的主題引起共鳴

發表時間:

來自台灣的14位藝術家在結束了在聖彼得堡,柏林展覽後,於10月7日至9日在巴黎鋼鐵工人聯合會之家展出,隨後題為“分裂 台灣2.0電子藝術展”(Schizophrenia Taiwan 2.0)還將去馬賽一直展覽到11月底。藝術家們對全球化帶來的危機等社會問題進行思考引起普遍共鳴,請聽法廣對策展人李怡衛女士的專訪。

廣告

法廣:“分裂 台灣2.0電子藝術展”是一項以台灣新電子藝術為主題的視覺藝術展,並在歐洲多個城市巡迴展出。你們挑選了14位年輕台灣電子藝術家,包括陳逸雅,吳其育等人的作品,對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和不斷加快更換步伐的技術進行思考,請您介紹一兩件作品?
李怡衛:先介紹第一件作品由袁廣鳴創作的“漂”,是個錄像作品,讓觀眾感覺好像在一個小船上,在海上漂游起來,給人馬上要翻船的感覺。這件作品在之前柏林展出的時候就被博物館收藏,作者對值得探討的是與歐洲非法移民如拉姆培杜薩島(Lampedusa)問題思考,同時也讓人聯想起過去有來台灣移民,他們從福建移民渡海到台灣,經歷艱辛,引起觀眾反響。另外一件提問“Dear President”就是《寫信給總統》由陳逸雅創作。她在過去兩年給聯合國所有世界各國領導人寫信,跟他們要取簽名照。反應了台灣作為島國的心態,不停向世界證明作為國家的主體性。其實簽名動作對於娛樂界偶像人物來講是一種娛樂行為,但是對國家元首來講當他們把簽名照送給別人就需要探討,當然如果這個簽名是在重要文件上是富有權力的象徵。

法廣:對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和不斷加快更換步伐的技術引起藝術家們的思考,在此次展覽中台灣的年輕人又是如何看待自己身份呢?
李怡衛:我們此次展覽邀請的藝術家非常年輕,他們與彩色電視和智慧手機同時代,他們非常了解這些新科技產品。同時,在從他們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關心的不僅是台灣的問題,他們關注的問題具有全球性,對大家日後的生活和全球的未來也息息相關。他們不僅作為當代台灣人思考,而且他們思考的主題會與世界其他地方人產生對話。
另外,由於中國與台灣的特殊的政治關係,台灣與自己定位上很多地方模糊,有點曖昧不明。從此次展覽中可以看出這些作家創作非常自由,他們去探討,去批評,去試驗。包括對歷史上的一些政治迫害,核能等他們有批評性來思考,來反映這些問題,也隱隱約約透露出到底中國與台灣的關係是什麼?比如創作“Dear President”的年輕藝術家她20多歲,為什麼去尋找簽名?台灣在國際政治方面不被承認為國家, 許多回郵的信封被寄到中國,讓大家感受到台灣與中國,台灣在全球上地位如何?

法廣:有評論指出,通過觀察此次展覽也可以 理世界的全球化,您怎麼看?
李怡衛:這是我們在選擇展出作品上非常注重的標準,如何選擇的作品不僅反映台灣的環境和面臨的危機,而且反映與全球相關的議題。比如“核電廠一號和狗”,藝術家吳其育對福島核栽爆發後全球各國關注自己國家核能危機處理的問題。藝術家自己 去台灣核電廠參觀,發現特殊現象,比如核電廠附近城市在變遷中受到的影響和核電廠周圍環境。在這個電影中,作者探討的話題不僅是台灣如何應對核問題,也反映了全球如何應對核危機。 另外,在我們展場時候採取流暢對話方式,可以看出每個作品與另外作品關聯,讓觀眾思考,有另外一個解讀性。這也是我們試圖展示的台灣面對全世界是個複雜關係,通過網絡和互聯網大家是緊密聯繫在一起,也許我們看不見這個聯繫,但是我們互相影響,不僅是台灣和中國,台灣與亞洲,與南美洲,與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鏈接。

法廣:請問為什麼使用“分裂”這個詞彙來作為展覽的主題呢?
李怡衛:我們認為分裂狀態是個全球性的問題,因為在世界上有不同危機在發生,讓人們在心態上存在分裂的矛盾。 台灣有最新科技也有最傳統的原住民族,同時有很多新移民文化,比如從中國,東南亞不斷有移民到來。在不同的新的矛盾中產生新的火花,在這個過程中反映了全球化的現象,比如面對經濟危機作為現代人如何找到一個平衡?如何利用這個機會創新,開創一個新局面。

法廣:本次分裂台灣2.0由4位不同國家的策展人參加,您認為法國文化對你們有什麼影響?你們如何挑選參加展覽的藝術家呢?
李怡衛:我們不同策展人有不同背景,但是有個共識,就是策展不只是為台灣藝術屆策展,更重要是與國際鏈接。因此在我們選擇作品是不僅是反映台灣現代,而且可以與世界鏈接,與世界對話。這些作品擺放着奧地利,巴黎都可以引起大的迴響,因為每個國家都可以看到與自己國家相關的因素。在法國開幕式參觀者告訴我與一些作品也是他們關注話題。特別是我們認為“分裂”這個主題是個全球的現象,只是我們以台灣作為一個出發點,是個濃縮,是個引題出與全球關聯的話題。

法廣:您認為法國文化對此次展覽有什麼影響或者互動嗎?
李怡衛:我發現法國人非常關注時事,比如現在在香港的“雨傘行動”和以前台灣的“太陽花革命”。法國人關注全球的時事,把亞洲與法國在細微事務上鏈接起來讓我感受深刻。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