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 恐怖襲擊事件

《查理周刊》:自由和諷刺的媒體象徵

法國諷刺漫畫《查理周刊》今天(1月7號)遭到“恐怖”襲擊,造成至少12人死亡,多人重傷。《查理周刊》從1970年創刊以來就是自由和諷刺媒體的象徵。通過具有諷刺、挑戰色彩的漫畫對政治人物,以及包括宗教領袖在內的“明星”進行嘲諷。

最新一期《查理周刊》頭版人物是法國作家米歇爾 ∙胡艾勒貝克
最新一期《查理周刊》頭版人物是法國作家米歇爾 ∙胡艾勒貝克 REUTERS/Jacky Naegelen
廣告

《查理周刊》從2008年刊登諷刺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諷刺漫畫以來,就一直受到恐怖威脅。法國人熟悉著名的諷刺漫畫作者Charb(總編輯),Cabu,Tignous et Wolinski等人的名字出現在遇難者名單上。

2006年2月,與歐洲其他不少媒體一樣,《查理周刊》以媒體自由為名,轉載刊登了丹麥《日德蘭郵報》(Jyllands-Posten)上的12張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諷刺漫畫。這些漫畫曾在伊斯蘭世界引發激烈的抗議和遊行,《查理周刊》也從此成為一些伊斯蘭基金組織威脅和攻擊的目標。

據《查理周刊》律師Richard Malka介紹,自從刊登了穆罕默德的漫畫後,8年來,周刊就經常受到威脅,雖然受到警方保護,但是今天面對手持“卡拉什尼科夫”自動步槍的“野蠻人”,一點辦法都沒有。他說,《查理周刊》所做的就是捍衛言論自由,捍衛所有人的自由。但不幸的是,今天,一些記者和漫畫作者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2008年,《查理周刊》被控“侮辱穆斯林”,但司法部門認為這些漫畫“很明顯”針對的是“一小撮人”,也就是恐怖主義分子 ,而不針對整個“伊斯蘭社團”,最後判決不予追究。

2011年11月,儘管持續受到威脅,但《查理周刊》堅持出版了一期名為《伊斯蘭教法周刊》(Charia Hebdo)的特刊,頭版就是一張穆罕默德的諷刺漫畫,這份特刊大受歡迎,共售出40萬份。而就在特刊出版當天,《查理周刊》總部被燒毀。當時,法國政府指責“激進伊斯蘭分子”涉嫌製造了這起“恐怖襲擊”事件。《查理周刊》的網站隨後也多次遭到黑客襲擊。今天死於恐怖襲擊周刊總編Charb因受到死亡威脅,一直處於警方保護中。

2012年,《查理周刊》多次刊登有關伊斯蘭的諷刺漫畫,激起多個伊斯蘭國家的抗議,以致法國政府不得不出面回應。對此,《查理周刊》堅持自己的原則,指出每周都會刊登諷刺漫畫,與伊斯蘭有關的題材並不比別的題材多。

據報道,《查理周刊》發行量約為每期3萬份,但因財政持續虧空,目前正遭破產威脅,最近剛發出過捐款呼籲。

儘管如此,《查理周刊》一直沒有改變風格,本周上市的最後一期就主要聚焦今天上市的法國著名作家米歇爾 ∙胡艾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的新作《屈服》(Soumission),作者在書中想象了2022年被伊斯蘭化的法國。《查理周刊》頭版刊登的是胡艾勒貝克的漫畫頭像,畫中人物說“2015年,我開始掉牙,2022年,我就要過伊斯蘭齋月”,在另一幅漫畫上,這位作家說“2036年,伊斯蘭國組織將進入歐洲”。

《查理周刊》前身是《Hara Kiri》,由Cavanna 和Choron教授創辦,1970年,因為刊登漫畫諷刺去世的戴高樂將軍而被禁出版。隨後,編輯部決定刊物改名為《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Charlie 的名字背後隱喻的是美國漫畫家查爾斯∙舒茲(Charles M. Schulz)筆下的著名卡通人物查理•布朗(Charlie Brown)。但隨後,周刊也因諷刺名人而多次吃官司,被迫在1981年至1992 年期間停刊。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