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文藝欣賞

反對“明星制度”,着重“群戲”

發表時間:

中國新華社12月16日發表了紀念戲劇導演焦菊隱誕辰110周年、逝世40周年的文章。這篇文章在結尾通過引用焦菊隱的話和人藝導演顧威的話發出了反對“明星制度”,着重“群戲” 的聲音。焦菊隱1935年秋,赴法國留學。1938年以《今日之中國戲劇》獲得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後回國。他在巴黎留學時的博士論文《今日之中國戲劇》就曾明確指出“明星制度”會導致明星“任意施展他的演技,更多的是從擴大他自己的聲譽出發而不考慮演出的質量問題”。北京人藝12月24日在首都劇場上演 《牌坊》。《牌坊》圍繞着清朝末年的一段歷史展開,講述了清政府為保住慈禧性命,使得政權延續,要為在1900年義和團事變期間,被清軍槍殺的德國公使克林德修建一座紀念碑式的漢白玉石牌坊。編劇劉進元說:“在戲裡寫了老北京,更寫了老北京人,他們不是英雄,但卻有着春秋大義。”

廣告

新華社的文章是這樣寫的 :

在75歲的北京人藝導演顧威看來,中國話劇要想繼續健康發展,必須警惕“明星制度”的影響,而焦菊隱則是中國明確反對“明星制度”的第一人,他在巴黎留學時的博士論文《今日之中國戲劇》就曾明確指出“明星制度”會導致明星“任意施展他的演技,更多的是從擴大他自己的聲譽出發而不考慮演出的質量問 題”。

“我們即使靠明星贏得了眼前的票房,但從戲劇藝術的長遠健康發展看,卻得不償失。”顧威說,在今天重讀焦菊隱的相關論述,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我們在排演劇本時要打破‘明星制’,而着重‘群戲’。”

新華社引用這番話的背景是北京人藝在京舉行的研討會,探討“對焦菊隱演劇美學的繼承與發展”。

新華社在報道中說,研討會中,91歲的北京人藝演員鄭榕提起,1951年初,北京人藝誕生前,時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的焦菊隱受託執導話劇《龍鬚溝》。演出結束後,有些人批評這是“自然主義”,演員都有些動搖,焦菊隱連夜寫了一封公開信,貼在後台。信上說:“必須懂得堅持正確的,反對不正確的,肯於為了擁護和堅持正確的,而寧肯一時遭受不正確的意見的指責甚至是攻擊,這才叫戰鬥、這才叫忠於藝術。”

報道說,座談會回顧了焦菊隱的“心象說”,要求演員通過認真閱讀劇本和深入現實生活,在心中形成角色形象,即“心象”,然後尋求角色的行為動機和表現方式,最終完全化身於角色,用他自己的話說,“先要角色生活於你,然後你才能生活於角色”。

焦菊隱1935年秋,赴法國留學。1938年以《今日之中國戲劇》獲得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後回國。1952年6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改組成為專業話劇院,曹禺任院長,焦菊隱任第一副院長兼總導演和藝術委員會主任。在這期間焦菊隱相繼導演了《龍鬚溝》等劇目,展示了現實主義舞台藝術。1957年焦菊隱被定了右派,人藝主管黨政的副院長趙起揚找到北京市長彭真說:“焦菊隱是可以改造的,他有才。”焦菊隱於是倖免成為右派。焦菊隱1966年遭受批鬥,下放勞動,離開舞台。1975年2月28日病逝。

中國中宣部部長劉奇葆今年7月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調研時曾要求堅持走好現實主義創作道路。劉奇葆當時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走好現實主義創作道路,打造更多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創精品力作。

北京人藝12月24日在首都劇場上演 《牌坊》。《牌坊》圍繞着清朝末年的一段歷史展開,講述了清政府為保住慈禧性命,使得政權延續,要為在1900年義和團事變期間,被清軍槍殺的德國公使克林德修建一座紀念碑式的漢白玉石牌坊。編劇劉進元說:“在戲裡寫了老北京,更寫了老北京人,他們不是英雄,但卻有着春秋大義。”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