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生態 健康與科技

世界報:中國艱難推進的經濟轉型

發表時間:

中國政府提出經濟轉型有年,目標旨在改變過度依賴傳統重工業及低附加值貿易出口的經濟增長模式,提高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比例,這一被中國官方列為經濟工作優先的內容勢必進入即將召開的中共十九大議題之一,法國《世界報》周二題為”中國艱難推進經濟轉型“的報道,綜述外界對中國目前進行經濟轉型進展的分析。

重慶正在建設中的商貿大樓 2017.6.13
重慶正在建設中的商貿大樓 2017.6.13 REUTERS/Stringer
廣告

報道開篇提到,隨着中國在一些經濟領域、尤其以數字化經濟取得巨大發展,一些分析已經開始描繪中國出現畫時代變革的遠景。據中國官方統計,中國電子商務規模達7010億歐元,佔全球電子商務總數的一半,電子支付呈爆炸式增長,阿里巴巴和騰訊已經進入到壁壘森嚴的國際數碼網絡俱樂部。中國官方新華社在九月底報道說,“中國經濟越來越多地依賴於服務業和消費增長,互聯網的發展加速了這一進程”,顯示官方對中國近年來經濟轉型進程的樂觀和肯定。但來自外部的專家分析,結論更為謹慎。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調高了中國經濟發展預期,但同時該組織也指“中國在實現經濟再平衡、增加服務業和消費業增長緩慢”。中國今年第二季度實現GDP 6.9%的增長,主要受益於房地產和基建項目投資的刺激,公共支出和信貸規模拉動,而這一模式正是官方一直允諾要改變和拋棄的增長模式。

那麼經濟轉型是否一直是中國的進行時?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亞洲研究主管高路易(Louis Kuijs)對此的觀察是,“就像半杯水,一半完成,一半空缺”,他認為,轉型的過程非常緩慢,但可以看到取得了恰當的進步。反應在中國對外貿易出超規模的變化上, 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中國貿易出超佔GDP的比例趨近10%,而目前則降低至3%,低於德國的水平。

在消費方面,報道指,中國一直在擴大在全球市場的佔有份額,但目標更側重尋求提升經濟、更新現代化製造加工業。中國目前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及智能產品的組裝國,同時中國企業不斷收購國外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企業,如2015年中國化工收購意大利倍耐力輪胎,美的收購德國機器人企業庫卡等。

報道指,這一製造業由以往大規模加工轉向發展高端專業製造,同樣也是適應中國消費要求日益提高的需要,消費逐漸在官方經濟統計中佔據位置,經過30年的低迷,中國私人消費近10來出現增長,2014年佔GDP比例為35.4%,到2016年增加至39%。

隨着工資收入、退休金及社會保障的提高,中國居民家庭支出逐漸增加,儘管如此,據法國智庫亞洲中心主任迪蒙柳(Jean-Francois Di Meglio)看來,其消費增長的水平和速度仍遠遠不夠,他提出,實現經濟深層次改變要求擱置投資這一發動引擎,而這並不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現狀,目前投資增長仍然佔到GDP的45%。

報道分析指,實現經濟轉型對於北京政權來說是一個艱難的進程,轉型意味着經濟增長放緩,而北京繼續以提高增長為目標,提出到2020年GDP相比2010年增加一倍。為避免其他社會問題的壓力,官方繼續推進造價昂貴的基建項目,停止了此前承諾的對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改革,中國的能源工業、電訊等多個領域仍然處於國有企業壟斷狀況,缺乏競爭,而這些國有企業往往效益低下財務虧損,但卻攫取了大部分的資金,損害新興企業的發展。據國際貨幣基金報告統計,單純依賴信貸存活的中國“殭屍企業”,2016年獲得信貸占工業信貸的14%,比2011年的4%又有增加,加劇了中國企業負債嚴重局面,2015年中國公共及私營負債規模高達GDP的250%。

對此法國中國問題專家弗朗索瓦顧德明(Francois Godement)分析認為,中國延緩轉型所必須的經濟自由化進程,其原因是要保持政權對經濟的掌控,維穩和擴大習近平權利前,實施開放轉型的重大改革被置於次要位置,他甚至質疑在穩固習近平權威的中共19大旨之後發展進程是否會出現轉向,他說,“一些年來人民所希望相信的市場經濟路線或將不再“。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