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生態 健康與科技

世界銀行 :各國現在可以逐步採取措施促進疫後重建

發表時間:

冠狀病毒病大流行和經濟停擺對全球經濟、尤其是貧困國家造成了沉重打擊。世界銀行建議:發展中國家和國際社會現在可以採取步驟,以便在衛生危機最嚴重的時刻過去後加速復蘇,減輕長期不利影響。

Podcast
Podcast © FMM
廣告

世界銀行集團在6月8日將發表《全球經濟展望》, 6月2日提前發表報告的分析章節闡述了這個觀點。

報告說, 2019冠狀病毒疫情大流行和經濟停擺對全世界貧困人口造成了破壞性影響。 根據目前的估算, 2020年可能會有6000萬人陷入極端貧困。這些估算還有可能進一步上調,發達經濟體重新開放是主要決定因素。

 世界銀行集團行長戴維·馬爾帕斯表示,生產性基礎設施的融資與建設是疫後復蘇面臨的最難解決的發展挑戰。今天的決策將有助於限制疫情造成的損害,建立更強勁的復蘇:包括增強債務透明度以吸引新投資、加快推進數字化連接、擴大針對貧困群體的現金救助。 訴訟和解決破產的速度要加快,拖慢發展進程的高成本的補貼、壟斷和保護國企的措施要改革。我們需要看到這些。

保護公眾健康的必要措施進一步削弱了已經變得脆弱的全球經濟,造成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及發展中經濟體(EMDE)的深度衰退。分析指出,新興市場及發展中經濟體中,醫療衛生體系薄弱的, 嚴重依賴全球貿易、旅遊或境外彙款的,以及依靠大宗商品出口的,受到的影響特別嚴重。

從長期來看,疫情將會通過多重渠道造成持久性損害。這些影響將會在未來降低潛在產出以及勞動生產率。疫情前已存在的脆弱性、消失的人口紅利以及結構性瓶頸,都會加劇疫情帶來的深度衰退所造成的長期損害。

 “在疫情來襲時,由於債務規模空前和增長更加疲軟,很多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已經脆弱不堪。加上結構性瓶頸,將會放大疫情帶來的深度衰退的長期損害。”世界銀行集團公平增長、金融與制度副行長西拉·帕紮巴西奧格魯說。“需要採取緊急措施來限制損害,重建經濟,使增長更強勁、更有韌性和可持續。”

短期和長期重建的政策須包括加強醫療衛生服務和採取精準的刺激措施幫助重啟增長。這包括努力維持私營部門和把錢直接送到民眾手中,從而在疫情過後有可能實現更快速度的復工復產。在緩疫階段,各國應將重點放在維持經濟活動,通過針對性的支持措施為居民、企業和必要的政府服務提供流動性。與此同時,政策制定者應保持警惕,防範可能出現的金融動蕩。

在復蘇階段,各國需要調整逐漸減少公共支持,應當聚焦更廣泛的發展挑戰。報告探討了允許向疫後出現的新結構中有生產力的行業有序配置新資本的重要性。為在這方面取得成功,各國需要進行改革以使資本和勞動力相對快速調整,可以採取的措施包括加速解決爭端、減少監管障礙以及改革拖慢發展進程的高成本的補貼、壟斷和國企保護。

世界銀行表示,對於很多國家來說,未來的經濟韌性將取決於他們在復蘇階段能否建設和保存更多人力和物質資本。在疫情後的世界,反映和鼓勵新型就業、企業和治理制度的政策將至關重要。增強財政承諾和投資的透明度,也會有助於重建信心,促進投資增長。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