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美國/台灣/印太

美國印太戰略邀請台灣海巡合作

美國白宮今天公布美國總統拜登任內第一份區域戰略報告,內容指出,美國將與區域內外夥伴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包括支持台灣自衛,以確保台灣人民能有一個依循其意志與最大利益和平決定未來的環境,並威嚇台海軍事侵略;另外,報告也提及,將擴大美國海岸警衛隊(Coast Guard)與他國的合作,以因應跨國威脅。

關於印太報道圖片
關於印太報道圖片 © 維基百科 照片
廣告

就美印太報告,中央社今天引述專家稱:台美海巡合作制衡中國灰色衝突。

美國今天公布印太區域戰略報告,內容提到擴大海岸警衛隊與他國合作。學者林穎佑分析,美國海巡具司法警察身分,執勤比海軍更具彈性,並體現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可制衡中國海警擴張帶來的灰色衝突。

台灣海軍官員下午接受中央社訪問時指出,海軍代表的是武力展示與威脅,海巡代表的涵意為執法,此次印太戰略報告特別提及美國海岸防衛隊應與他國合作,目的就是避免讓外界、尤其是中國等國家,認為美方單方面挑起威脅進而導致誤判情勢。這名官員表示,台美交流一直以來都是基於“人道救護”、“海上保安”及“護漁”等方向,若牽扯到海軍恐怕會有侵略或挑釁意涵,因此以海巡進行交流,能夠避免引起政治紛擾。

熟悉中共軍事的中山大學亞太事務英語學程兼任助理教授林穎佑指出,目前俄羅斯及烏克蘭關係緊張,雖然不知道是否發生戰爭,但造成不穩定因素已成事實;美國選在今年初公布這份報告,藉此堅定美方在印太區域立場,並避免印太出現另一個不穩定局勢。

針對報告提及海岸警衛隊部分,林穎佑分析,美國海岸警衛隊類似於台灣的海巡,雖然名為“海巡”、但實際位階相當高,其海上及空中兵力、力量,甚至比部分印太國家的海軍還堅實。林穎佑指出,若使用海軍與他國合作,恐會造成對立或針對性,但海巡具有司法警察、海上執法性質,任務範圍包括人道救援、打擊海盜、海洋資源保護等,執行任務上更具彈性,也體現“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

林穎佑認為,在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CTF)下,美國海岸警衛隊能比海軍與他國進行更多實質合作交流,特別是台灣與美國去年曾簽署“台美海巡合作了解備忘錄”(AIT-TECRO MOU on Coast Guard Cooperation),能夠制衡中國海警力量的擴張及所帶來的灰色地帶威脅。

該報道稱,台灣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學者蘇紫雲指出,這份戰略報告是拜登政府第一個官方區域戰略文件,並把台灣列入重要區域夥伴,共同維持印太區域和平。蘇紫雲表示,海岸警衛隊是美國第5軍種,美方很早就將其定位成可在遠海執行低強度衝突任務,當時是應對海盜、跨國人口走販運、販毒等,現在則是應對類似中國海上民兵等灰色地帶衝突及威脅。蘇紫雲指出,美國海巡在應對海盜時,因為是進行海上執法,且可使用水砲等非殺傷性武器,不像海軍較有侵略性的“作戰性質”,戰術作為比海軍更具執勤彈性,並遏止灰色衝突。

中央社說,根據台灣國防院定義,“灰色衝突”(grey zone conflicts)是國安新挑戰,指的是“未達戰爭門檻且非傳統或非常規的武力使用”,攻擊方讓被攻擊者難以決定以軍事或警察力量回應,藉此延長決策時間,但無論是決策延遲、做出誤判,都可能是敵方目的。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