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網文選刊

《時代》獨家專訪: 阿桑奇論保密、中國和維基解密的成長

廣告

(轉自《譯者》2010年12月1日

核心提示:阿桑奇認為保密應該用在適當的地方,而不應該被用來掩蓋不正之風。且認為像中國這樣的封閉的社會恰恰最具有改革潛力。

“保密在許多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維基解密創始人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星期一在通過Skype接受《時代》採訪時說道。總編輯理查德•斯坦格爾(Richard Stengel)剛剛問他是否可以舉例說明保密可在全球事務和外交中帶來財富。當然,維基解密通過使本來處於私密狀態的美國公共外交電報公開已經搶奪了世界各地的新聞頭條,這給國務院和多國領導人帶來了尷尬。但保密應該用在適當的地方,阿桑奇說道。“例如,我們會盡心儘力地替資料提供者的身份進行保密。”他說,但是保密“不應該被用來掩蓋不正之風。”

問他是否想通過維基解密揭露中國和俄羅斯與美國進行秘密交易的方式,阿桑奇說,“是的,的確如此。事實上,我們認為最封閉的社會恰恰是最具有改革潛力的。”如果不是受寵若驚的話,他對於目前的大爆料(megaleak)所獲得的回應感到鼓舞,“媒體的監督和迴響是如此巨大,以至於事實上已經超出了我們的理解。”但他認為,過去人們的觀念一直都會動搖,他補充說:“我們對許多不同國家的看法會進行大規模地重置。”

在《時代》對他36分鐘的採訪里,阿桑奇解釋說揭露腐敗能在兩方面產生積極的改變。當腐敗組織被曝光於公眾的視線之下,“他們得二選一。”他說:第一,“是朝向這樣一個方向改革,即他們會對他們的努力感到自豪並樂於把他們展現在公眾面前。”他說第二個選擇,“是在內部勾心鬥角,結果,當然是比他們從前效率都低。對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結果,因為組織可以是有效的,公開的和誠實的,也可以是封閉的,陰險的和低效率的。“他不辭而別,但很明確地暗示第二種類型的組織最終將會失敗。

那麼美國會朝這兩條路線中的那一條邁進?他說:美國社會“正變得越來越封閉”,而且它的“相對開放度......也許在1978年左右達到了頂峰......不幸的是,開放程度然後一直在下降。”他說,除其他事項外,開放度下降是通過經濟實力或者如他所說的財政力量來衡量的龐大的美國經濟導致的結果。他指出,今天中國會比美國更容易去推動改革。“在中國政府方面推動公共安全服務時似乎對言論自由充滿了恐懼,雖然有人可能會說,這意味着可怕的事情正在該國上演,我倒認為這是一個很樂觀的標誌,因為它意味着言論仍然可以導致改革,權力結構在本質上仍然是政治性的,與財政性的權力結構截然相反。因此,新聞與寫作可以帶來改變,這也是中國當局對言論自由充滿恐懼的原因。”另一方面,在美國和大部分西方國家,他說,“社會的基本要素通過契約義務已經如此嚴重地泛財政化,以致政治的改變似乎並沒有帶來經濟的改變,換句話說就是政治改變不會導致改變。”

阿桑奇似乎認為,美國因為它的聯邦制並沒有成為“品行惡劣的超級大國”,“這種美國力量,”已經在推動擁有強有力權力的各州中央政府和只可以在外交事務上施展影響力的總統的聯結。(和美國有着同樣的經濟和地理優勢的俄羅斯就不會施行善政)而且,儘管他對《權利法案》表示讚許,但他對美國的印象並不是很深。採訪期間,當斯坦格爾問及他對美國“例外論(exceptionalism)”的看法時,他說:“你似乎對美國“例外論”持消極態度,美國只是在破壞這個世界方面是那麼地獨一無二,”阿桑奇說,那些看法“缺乏必要的敏銳”。然而,採訪接近尾聲時他說,“我認為以世界標準來衡量美國並非是一個例外,相反,美國因為它的弊端和建國理念而成為了一個很有趣的案例。”

阿桑奇談到了維基解密自身的創建原則  以及用於揭發文檔的網上管道的運作方法的原始構想的演進。2006年一開始就獲得了當時網站正不斷提供的大量的原始材料,“有質量和重要內容”,他說,“我們認為我們將有維基百科文章等的作者和博主來完成分析工作。”他說,分析中國的密件或是來自索馬里的內部公文“肯定”比在博客上書寫關於“《紐約時報》的頭版內容,或是你的貓和其他東西更有趣。”

他說,但是“當人們在博客和其他社會媒體上發表政治評論,我的經驗是他們的目的並非是揭露真相,在某些情況下例外。相反,他們的目的是在當天的重要議題方面找到自己在同類中的定位。做到這一點的最有效和最經濟的方式只是去追蹤身邊的故事,這本身將會贏得廣泛的讀者,還有可以去談及他們是否贊同那種解釋。”

相反,是有“事業後盾的民眾提供的資金”激勵了分析工作,他們也是維基解密的首要用戶。“巨大的提升  巨大的分析提升   由我們的材料完成,由我們和與我們一起工作的職業記者以及職業人權活動家完成,而非由更廣泛的網絡社區來完成。”社交網絡只是在“一個故事變成了另一個故事”之後才進入,然後成為“我們所正在做的事情的一個擴展平台。”他沒有貶低社交網絡所扮演的角色或維基解密對它們的依賴性。在網絡新聞和世界的生態循環層面,它們已成為“我們的一個供應源。”

 本台選刊網友來稿及網上時評類稿件。所刊文稿為一家之言,期望大家評頭品足,也希望大家推薦稿件。摘選文稿以文明、理性、獨立、多元為準則,本欄以此自勵,並同大家共勉。
 法廣編輯部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