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網友惠稿

一個學者的反思與懺悔:“政改”才更符合中國的“基本國情”

文章概要:綜合多方思想,首次提出支持“政改”的“三大基本依據”,並從“基本原則”的戰略高度上證明了“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需要政治體制改革”(“公有”與“私有”之間存在着不可協調的基本矛盾)。一直以來,都有不少官員和學者以“基本國情”為借口反對政改。

廣告

網友惠稿:一個學者的反思與懺悔:支持政改,誰也別裝
作者署名:章先聖

(作者按:“艾未未被抓”使得中國的“政改”前途顯得更加迷茫。希望本文對理清學術界政改思想、推動中國政改進程有所幫助。)

正文:

(一)支持“政改”的三大基本依據

開篇討論“政改”話題之前,我先提出支持“政改”的三大基本依據:

1、政治和經濟是互相緊密影響的,二者之間的關係必須協調。

2、政治和經濟一樣,也有“私有”和“公有”之分。

3、“私有”和“公有”之間存在着不可協調的矛盾。

關於第1和第3條基本依據,歷史上已經有包含馬克思在內的多位思想家給予了證明,這裡就不再詳細闡述。

關於第2條基本依據:“經濟”對應着“財產”,“政治”對應着“權力”。財產可以私有、可以繼承,也可以全民公有;權力也可以私有、可以世襲,也可以全民公有。因此,“政治”和“經濟”一樣,也有“私有制”和“公有制”之分。而判斷政治是“私有”還是“公有”的主要依據,就是政府成員在利用手中權力時,是否時刻想着並真正做到“權為民所賦,利為民所謀”。其中一個具體的判斷依據就是看政府成員的權力由誰直接賦予。因為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權力的擁有者”更傾向於保護“權力的賦予者”的利益。

(二)中國“政改”的兩大不同概念

當今中國的“政改”有兩個不同的概念。一是“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概念,二是“政治體制改革”的概念。前者的本質是“改良”,而後者的本質則是“改革”。

本質是“改良”的“政改”相信:當今中國的政治體制並沒有“基本原則”上的缺陷,只是在具體的“管理制度”上存在着許多缺陷。通過對“管理制度”的改良可以彌補這些缺陷並消除當今中國的絕大部分矛盾。

本質是“改革”的“政改”相信:當今中國的政治體制存在着“基本原則”上的缺陷,正是這些“基本原則”上的缺陷導致了具體的“管理制度”上的缺陷。“管理制度”的改良無法從根本上消除當今中國的絕大部分矛盾。即使通過“改良”真的消除了一部分的矛盾  但由於政治體制存在着“基本原則”上的缺陷  因此伴隨着時間的推移,新的、大量的矛盾還會源源不斷地產生。通過“改良”來“解決問題”的速度很難趕上“產生問題”的速度。

本文所說的“政改”指的是“政治體制改革”,本質是“改革”而非“改良”。

(三)“政改”才更符合中國的“基本國情”

當今中國經濟體制是“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經濟制度上,“公有制經濟”是中國的基本國情。

中國的經濟是公有制經濟,但政治卻是“一半公有一半私有”的政治。中國幾乎所有的政府官員都由上級任命,政府官員的權力和地位決定在上級官員手中而不是人民大眾手中。這就說明了:中國的政治其實還有很濃重的“私有制政治”的色彩,是“私有於”上級官員的政治。但中國最高層的政府官員卻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而出,因此中國的政治並沒有完全地“私有化”,只能算“半公有制政治”。

然而不可忽視的一點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可以選擇的最高層政府官員的“候選人”只有1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無權決定候選人的名額和人選。因此我們必須關註:這僅有的1個候選人的名額決定在哪些人手中?  這點非常重要,因為它導致中國的政治出現了一個新的、史無前例的“半公有半私有”的特點,並且更傾向於“私有”,即中國政治“私有於”這些可以決定唯一的一個候選人名額的少數人手中。

綜合而言就是:中國的基本國情是“公有制經濟+半私有制政治”。而結合本文首段的“三大基本依據”,我們就不難發現:中國這種由“公有制經濟”和“半私有制政治”相結合的“基本國情”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組合  因為“私有”和“公有”之間存在着不可協調的矛盾(第三條基本依據)。

因此,我們可以作出結論:中國在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上“停滯不前”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中國的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經濟。這個“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註定了中國需要一個“公有制政治為主體”的基本政治制度。而迄今為止已知的、最具“公有制政治”特徵的政治制度,就是西方國家民主選舉、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

(四)“政改”才更符合人類的“基本福祉”

我們再把目光從“中國的基本國情”轉移到“人類的基本福祉”之上。人類未來的福祉終究要掌握在為數不多的幾個大國手中,而這些大國的未來終究要掌握在它們的“國家制度”手中  因為,再富有魅力的領導人也難免一死,他對國家未來的影響就難以長期發揮作用。唯有“制度”對未來的影響方可永恆。

當前中國的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經濟,但政治制度卻是半私有制政治。所以二者無法協調,必然產生矛盾。

當前美國的經濟制度是私有制經濟,但政治制度卻是公有制政治。所以二者也無法協調,必然產生矛盾。

這種矛盾所產生的動力,必然會推動人類社會朝共同的一個趨勢發展:中國的政治會朝“公有制政治”發展,美國的經濟會朝“公有制經濟”發展。現實已經證明了這個趨勢:中國學術界的思想爭論加速了中國政治的公有化進程,而美國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則加速了美國經濟的公有化進程  雖然這兩個進程進展得都如此緩慢,但趨勢卻是註定的。這種“公有制經濟+公有制政治”的歷史大趨勢,代表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福祉。

直到封建社會時期,人類都生活在由“私有制經濟+私有制政治”所組成的、落後的社會環境之內。後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都通過對社會制度的改革,得到了推動社會繼續進步的強大力量。不同的是:二者的改革都是片面的。資本主義政權保留了“私有制經濟”、並着手推進“公有制政治”的改革;而社會主義政權則保留了“私有制政治”、並着手推進“公有制經濟”的改革。

這些改革最終造就了“美”、“蘇”兩大陣營。但通過幾十年的發展,以“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陣營卻在人類社會向“公有制社會(天下大同)”發展的大趨勢中敗下陣來,最根本原因就在於:“經濟”和“政治”作為影響人類社會基本福祉的兩大基本要素,它們二者之間的關係並非絕對平等。實際上,“政治”的作用力更大於“經濟”的作用力。這也是為什麼美國的私有企業看起來更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國有企業、而蘇聯的國有企業看起來卻更像與民爭利的私有企業的原因。因為蘇聯的政治是“私有制”的政治,而美國的政治則是“公有制”的政治。

歷史再一次走上了輪迴。如果中國無法從“以私有制政治為主體”的政治制度轉向“以公有制政治為主體”的政治制度,那麼中國的政治制度就無法適應中國“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經濟制度。這種“政治私有”和“經濟公有”之間不可協調的矛盾,必然會導致中國步上蘇聯的後塵!

因此,我們可以作出結論:中國在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上“停滯不前”的行為,不僅是置“中國基本國情”於不顧的無恥行為,也是置“人類基本福祉”於不顧的罪惡行為。中國必須通過“政改”來給國內人民和國際人民一個歷史性的交代!

(五)支持“政改”,誰也別裝!

我們再回顧一下支持政改的三大基本依據:1、政治和經濟是互相緊密影響的,二者之間的關係必須協調;2、政治和經濟一樣,也有“私有”和“公有”之分;3、“私有”和“公有”之間存在着不可協調的矛盾。筆者相信:中國到底更需要“行政管理制度改革”,還是更需要“政治體制改革”,這並不是一個非常難以判斷的問題。

其實,中國絕大多數的知識分子不會發現不到中國的政治體制存在着“基本原則”上的缺陷。在“政改”的話題上之所以存在着如此之多的異議,原因就是:很多知識分子都在裝傻。  因為這些知識分子存在私心,存在幻想。他們內心深處存在“進入體制內”的潛意識,他們想要得到那種優越的地位和生活條件。這種潛意識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到了他們思考問題的角度和看法,導致他們很難作出一個公平公正的結論。作為本文的作者,我也曾經無視中國政治體制“基本原則”上的缺陷,曾經一味地支持改良、反對政改  因為我當時就想成為政府“改良智囊團”的成員,相信“當政治利用學術之時、就是學術俘獲政治之日”。但後來,我決定不裝傻了  因為,我認識到了“改良”根本就是違反“基本原則”的一個矛盾行為,是一個治 標不治本的錯誤行為。內心的罪惡感促使我決定支持政改、不再裝傻支持改良!

  真正有能力改良的好人是不會選擇改良的,因為他深知改良是行不通的一條絕路。而選擇改良的人要麼能力不足、無法看清改良的本質和未來,要麼就是心懷不軌、想要擠進這個體制分一杯羹。章先聖今天在此勸告所有中國的知識分子一句話:

別失去一個知識分子應有的氣節。支持政改,誰也別裝!

 

(作者自我介紹:曾經的改良派學者,曾撰寫過《重塑權威》等改良內參提案)

本台選刊網友來稿及網上時評類稿件。所刊文稿為一家之言,期望大家評頭品足,也希望大家推薦稿件。摘選文稿以文明、理性、獨立、多元為準則,本欄以此自勵,並同大家共勉。

 法廣編輯部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