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網友惠稿

權為民所賦

摘要:”當前,人們對政治的不滿正在蔓延,如果不能及時地在政治改革上有所作為,讓人們看到政治文明的希望,因經濟增長而得到提升的政權合法性將變得岌岌可危。“

廣告

網友惠稿:權為民所賦
惠稿網友:代兆蘭
 

政治建設與經濟、社會、文化建設一起,被認定為“四位一體”的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的重要內容。今年1月,胡總書記在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和《華盛頓郵報》聯合書面採訪時指出,政治體制改革必須隨着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深化,與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溫總理更是多次發聲,高調為政治改革鼓與呼。

這和民間要求政改的聲音有着內在的一致性,顯示政治改革要不要繼續推進,中國內部在認識上並無大的分歧。大的分歧在於怎麼改,是小改還是大改?馬上改還是慢慢等待時機?從哪裡突破等等。

產生分歧的原因,主要是當前政改的形勢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一方面,獨特道路的經濟崛起消減了推動政改的原動力;另一方面,社會問題和矛盾突出又讓政府擔心政改失控。基於此,中國目前並沒有大尺度推進的政改方案,“穩定”始終壓倒一切,與外界的期待形成一定落差。

無論是小改,還是大改,改是一定的。無休止的爭論只會再次錯過政改的時間窗口。當前,人們對政治的不滿正在蔓延,如果不能及時地在政治改革上有所作為,讓人們看到政治文明的希望,因經濟增長而得到提升的政權合法性將變得岌岌可危。

尋找政治改革的突破點至關重要。這個突破點應該是民主政治發展規律的本質要求,又是目前政府高調倡導和普通民眾極力追求的共同內容,這樣才能既符合政治改革的民主化方向,又能有效彌合分歧,並起到關鍵帶動的作用。尊重民意正好符合這個特徵。

尊重民意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暢通民意渠道;二是為按民所需為民服務;三是在民意基礎上產生執政隊伍。三個層次由低到高,改革應依此循序漸進。

暢通民意渠道是當務之急。面對腐敗成風、貧富分化並固化、生活壓力增加等諸多問題,中國普通民眾有很多困難需要尋求幫助,也有許多怨氣需要排解。而整個中國社會猶如一個壓力鍋,如果沒有一個有效的暢通渠道,個體的不滿就會不斷積蓄和擴散,最終導致群體的不滿,對個別單位的不滿也會上升為對地方政府,甚至中央政府的不滿,其後果可想而知。民意暢通渠道就是這個壓力鍋的安全閥,至少它可以排解怨氣,緩和矛盾。理論上,中國並不缺乏這個安全閥機制,問題在於其實際運行效果並不理想。比如信訪,許多地方徒具形式,甚至粗暴截訪,去年在堂堂的湖北省委門口竟鬧出了將省委政法委領導夫人錯當成信訪對象肆意毆打的惡性事件。如果信訪的渠道暢通, 在法律、行政等系統失效的情況下,民眾的冤屈和社會的公平、正義還有伸張的機會,“十年上訪無人問,三聲炮響天下知”的江西撫州爆炸案等或許就可以避免,維穩支出也可能會有所下降。

僅有民意渠道的暢通並不足夠,更重要的是認真地傾聽民意,並按民眾實際需求為其謀福祉。三十多年來重經濟增長、輕民生保障帶來的惡果,與執政行為脫離民意有很大關係。現行體制中的許多官員,仍然存在“家長制”作風,要麼“一言堂”,拍腦袋決策,要麼實行所謂的精英管理,以少數人的意志決定多數人的命運,教條主義、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現象嚴重,民眾意見很大。甚至有的挾持民意,公器私用,與民爭利。比如,在新農村建設中,某些地區強制農民“上樓”,農民對費錢、費力卻脫離實際的“被服務”並不領情,民怨四起。所有這些,不僅沒有做到“問計於民,問政於民,問需於民”,連源於毛澤東時代的“為人民服務”都相去甚遠。如果僅僅暢通民意渠道,而不能滿足民意,只會讓政權的危機更早到來,中東、 北非的動蕩就是前車之鑒。

尊重民意的最高層次,應是人民當家作主。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當家作主本是應有之義,也是我們政權由來的基礎。而目前中國社會種種問題的存在,恰恰在於民眾的國家主人翁地位仍未確立,尤其是民眾對官員任免與升遷的影響力遠遠不夠。屁股決定腦袋,屁股下面的位子是誰給的,當然就會替誰說話辦事。少了民意制約,只唯上而不唯民、唯實就成了官員的習慣性選擇。現有的官員任免制度,雖然增加了一些民主程序,但多流於形式,仍然“選”輕“拔”重。多年前在個別副廳級以下職位中實行的公開競崗機制,一直未見推廣。特別是代替民眾直接參與官員選舉的各級人大代表,其本身的產生及其代表性也常遭人質疑。隨着民眾政治參與意識的提高,要求投票權的政治訴求會越來越多,近幾年“毛遂自薦”的人大代表獨 立候選人就出現了明顯的上升趨勢。有序擴大民眾在官員任免中的權利,將是順應潮流之舉。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從民意領域尋求突破,腐敗、民生問題、官民矛盾等頑疾方能治本,中國當前的一系列政改困局也會迎刃而解。在此方面,可向新加坡學習,切實建立一個與民互動的民本政府。

比如,新加坡國會議員定期接見選民、走訪選區,民眾遇到困難時可以向議員求助;民眾有任何不滿或意見,也有多個渠道可以投訴,報紙甚至還定期對民眾來信的情況進行公布和分析。民意渠道的暢通,從根本上杜絕了報復社會、衝擊政府的亂象。議員由所在選區民眾投票產生,政府中的政治職務又由獲勝的執政黨議員擔任,對沒有民意基礎的候選議員,選民自然會拿選票讓他走人,確保了官員的民本意識和民眾對官員的信任,避免了官民矛盾。執政黨與時並進,開放和透明的趨向日趨明顯。此次大選後,新政府又因應民意,在組屋配售、醫療保健、部長薪金等多項民眾關心的議題上深入檢討,引來國內外一片叫好聲。

中國共產黨和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有頗多相似之處。比如,都是建國的政黨,都曾實行過威權領導,都長期執政,都在國內眾黨派中占絕對優勢,都面臨民意崛起時代的挑戰,都正向代表全民利益的政黨演變等。過去,中國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先後借鑒過新加坡的經驗。這些都為在尊重民意方面繼續借鑒新加坡的經驗奠定了良好基礎。

當然,中國與新加坡還有很多不同,新加坡模式並不能照搬。最大的不同,是中國的執政黨地位受到了憲法的保障,其他八個民主黨派只是參政黨,任何時候都不能與共產黨競爭執政權。在今年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吳邦國提出的“五不搞”進一步明確了這個政治框架。政治領域的任何改革都會觸及當權者的利益,本來就需要執政階層的自覺與配合,自上而下展開,否則就有被革命的危險。在缺少政黨競爭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更需要高瞻遠矚,居安思危,提高政改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中共十八大召開在即,第四代領導核心將登上歷史舞台。去年9月,習近平在中央黨校第一次提出“權為民所賦”的思想,引起人們無限遐思。尊重民意的民本思想能否有效化為中共的實際執政行為,讓人們充滿期待。

本台選刊網友來稿及網上時評類稿件。所刊文稿為一家之言,期望大家評頭品足,也希望大家推薦稿件。摘選文稿以文明、理性、獨立、多元為準則,本欄以此自勵,並同大家共勉。

 法廣編輯部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