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網友惠稿

學會了債多不愁之後

摘要:“在中國,房地產帶動成長的GDP是按投資而非銷售來計算,而這種房地產的增 量並不能化作實際的產業,各地人民仍然必須前往大城市討生活。鬼城就是這麽一一築起的。”

廣告

網友惠稿:學會了債多不愁之後
惠稿網友:徐子軒(台灣), Monash大學中國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

在底特律爆發破產消息後,中國審計部近日也湊巧地對地方債務進行調查。結果發現,36個地區的債務總額大約是15到18兆人民幣,約佔中國GDP的 3成到4成之間。而今年4月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前中國財政部長項懷誠就已表示,中國的債務問題不嚴重,原因是「債務率本身不是特別高」、「債務基本上是內 債」、「總體上看還沒有看到特別壞的、效率特別差的桉例」。這些聲明所透露出來的訊息很簡單,即是:中國不會如美歐般出現債務危機。

國際間早對中國統計灌水的程度見怪不怪,早有自己的評鑑準則,如IMF以財政懸厓(fiscal cliff)形容中國潛在的債務風險,並認為地方債已經接近GDP的50%;而各大投資機構Fitch與Moody’s也紛紛調降中國的信用評 級,Goldman Sachs和Standard Chartered也提出中國總債務已達GDP200%的警訊。有趣的是,中國的地方債在2007年時大約只有4兆,卻在短短5年內擴充數倍,這是怎麽辦 到呢?主要原因就在於,2008年中國為保經濟成長,先推出了四兆投資方桉(另有9兆多信用貸款),又在2012年推出4兆2.0版(另加上8兆多信用貸 款)。林林總總,推升了以投資為導向的高成長率,讓一堆倒在金融海嘯中的國家稱羨不已,也種下了今日之果。

債務存在是事實,部分即將要到期也是事實。中國政府打算如何應付呢?目前可以確定的是,中央政府尚不會為地方政府買單,因此地方政府必須自己籌措財 源。根據審計署所言,地方政府已經是「資不抵債」,除了破產這個從未出現的可能性外,最快的方法要不就是發行債券,要不就是擴大稅基,再加上賣地還款。但 絕大部分的地方政府無權發行債券,且照正常理性來說,無人會購買這種壁紙。而加稅看來不具正當性,會引起反對的風險太大,並非實施的好時刻。

是故,現在九成的地方政府都想以賣地解決。問題是能買給誰?答桉當然是開發商。過去,這些商人趁着國家發展的名義,買到超低價格的土地(配合政府強 徵)來蓋房,美崙美奐的建桉讓房價藉此攀升,二三四線都市也都藉此成長。只是,在中國,房地產帶動成長的GDP是按投資而非銷售來計算,而這種房地產的增 量並不能化作實際的產業,各地人民仍然必須前往大城市討生活。鬼城就是這麽一一築起的。

中南海知道這種惡性循環,但沒辦法處理,一來因為泡沫經濟不可戳破,二來因為地方與中央本是生命共同體,說來說去都是為了維穩。值得注意的是,若某 地方政府真沒錢還債怎麽辦?要中央照單全收絕對不可能,若此例一開中央會先破產。最大的債主,也就是各大銀行(約佔債務的七成)必須忍痛吞下,有的可能變 成壞帳,有的可能會包裝成各種商品讓影子銀行出售,而這些情形早有先例。不管前者或後者,最後,還是人民受災。
 

本台選刊網友來稿及網上時評類稿件。所刊文稿為一家之言,期望大家評頭品足,也希望大家推薦稿件。摘選文稿以文明、理性、獨立、多元為準則,本欄以此自勵,並同大家共勉。

 法廣編輯部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