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思想長廊

存在主義時代第一節 法國存在主義的源頭

發表時間:

[提要] 二次大戰結束後的法國,思想界一片迷惘,太多的問題擺在法國知識人的面前,要他們反思、判斷,並尋找未來的方向。二次大戰造成的空前浩劫,幾乎讓每一個人都捲入其中,面臨過生死抉擇。一個高度文明的歐洲,一時間會被一個不入流的奧地利下士左右,個人,家庭,國家被毫無預兆地拋入毀滅的險境。人們不禁發問,文明可靠嗎?人的生存意義何在?善惡的界限是什麼?我們該如何選擇自己的行動?存在主義者試圖作出回答。

薩特196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薩特196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資料庫
廣告

問:存在主義思潮在戰後法國,曾一度佔據統治地位。它的思想背景很深厚,影響也極大。我想聽友們一定會有興趣聽你的介紹。

答:好,我們今天進入存在主義專題,和這個流派有關的人很多,而且他們各有不同的思想背景,比如加布里耶·馬塞爾,他是一位天主教思想家,梅洛·龐蒂他是一位現象學家。在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中,影響最大的是薩特。他和加繆一樣,也是一位文學家。對普通人來說,他的影響力是通過小說、戲劇來傳播的。只是這些小說、戲劇中,充滿了存在主義的思想。而西蒙娜·波伏娃則是女性學的奠基人。加繆被人歸入存在主義流派,他本人堅決否認,所以我們先把他拿出來,單獨給聽友們作了介紹。在我們往下講述存在主義的時候,聽友們會發現加繆的思路和存在主義,實在有許多共同之處。但是請聽友們注意,存在主義哲學並不是法國原產的哲學,這和啟蒙哲學不同,我們可以說啟蒙哲學是法國土生土長的哲學。存在主義哲學卻是從德國學來的。不過,只是在法國,存在主義哲學才成為一種影響社會、改變社會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思想資源。甚至成為一種時尚,像薩特,一方面寫《存在與虛無》,《辯證理性批判》這樣的大部頭哲學著作,其艱深晦澀,連專業哲學研究者都很難完全搞懂。但它同時也為朱麗葉特·格里柯這位女歌星寫歌詞兒,由她在夜總會、咖啡吧演唱。記得我讀現代西方哲學研究生時,聽北大的熊偉先生講存在主義。他開玩笑說,法國的存在主義是咖啡館哲學。熊先生是存在主義大師海德格爾的親傳弟子,他的學生陳嘉映、王慶節,是存在主義哲學奠基性著作《存在與時間》的譯者,現在他們都是事業有成的大學者。但熊先生這話也是真的,因為薩特、波伏娃哲學圈子的活動地點,就在聖日耳曼草地的花神咖啡和雙叟咖啡館裡,因為二戰之後法國物資緊張,取暖困難,所以薩特他們就在近旁的咖啡吧取暖寫作,以至這些咖啡館現在成了旅遊點兒。

問:聖日耳曼草地一帶,確實就是法國文人活動的地方。

答:可是,燃起存在主義之火的咖啡吧,倒真不在聖日耳曼,波伏娃的回憶錄里記了這樣一個故事。1933年初,雷蒙·阿隆和薩特、波伏娃相約在蒙帕納斯煤氣燈咖啡吧見面。那時阿隆剛從德國回來。聽友們應該記得我們講阿隆時,曾介紹過他是最早去德國學習和工作的人。他和薩特、波伏娃都是法國高師的同學。阿隆稱薩特為mon petit camarade, 我的小同志。三人一邊喝咖啡一邊聽阿隆介紹他在德國發現一種新學說叫“現象學”。這個學說與傳統哲學不同,認為,新的哲學應該拋開那些老問題,比如“是否有真實的客體存在”、“我們如何確認我們的知識是真理”,而要直接關注給予你知識的現象本身。這個哲學的口號是“回到事物本身”。阿隆對薩特說:“我的小同志,你如果是個現象學家,你可以談論這杯雞尾酒,然後從中研究出哲學來”。波伏娃記着,薩特聽到這話,臉色一下子就白了。分手之後他立即去書店去找有關現象學的書,他找到一本列維納斯的《胡塞爾現象學中的直覺理論》。這書的書頁還未裁開,薩特急不可耐,一邊用手撕開書頁,一邊就讀起來。此後不久他就去德國學習了。在德國他系統地研習了現象學,並且從克爾愷郭爾與尼採的思想中,看到存在哲學的淵源。

問:看來存在主義哲學的背景比較複雜,你是不是給聽友們理理線索?

答:好。不過這裡出現的每一個人都是大哲學家。我只能作個極其簡單的介紹。首先,是丹麥哲學家克爾凱郭爾,他是一位有點兒另類的基督徒,對宗教信仰看重的,只是它所激發起來的人的內在情感。克爾愷郭爾最重要的思想貢獻是,他反駁了理性主義者,例如黑格爾,以理論框架來推論存在,而他認為,存在就是我們平常的個人的存在,這個存在沒有一個理論的結構,它是具體的、個人的、有限的、具有多種可能性的,也就是,它是開放的。他的名言是:“一刻不要忘記,主體就是存在着的個人”。無疑,這是奠定了存在主義的基石。再有就是尼采,他批判基督教的內在含義,是說人已不再能依靠上帝來確定自己的生存意義,人是自己活動的負責者。宗教信仰的流失,正是人遺忘上帝的結果。他的名言:“上帝已死”,而且是“我們殺死了祂”,就是描述這種個體的罪責狀態。這種認識的後果,是人必須擔負起歷史和生存的責任。這其實也暗含着個人才是存在的唯一承擔者。第三位,我們要提到雅斯貝爾斯,他是和海德格爾齊名的存在哲學大師。他的一個重要思想是,當以往的形而上學給人的本質的種種規定,比如理性、認知、交往、政治、信仰、自由等等規定被打碎的時候,仍有一個不變的事實,就是人存在着,這個存在是一個實存(existence)。這個實存有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向,就是超越(transcendence)。每一個實存者都在日常生活中超越着自己的當下狀態,所以不管現存的意義在何時何地被打破,他都會尋找新的意義。我們會在法國存在主義者中看到這個思想的延續。最後,我們走到海德格爾,他是存在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明確地指出,在人類思想史的漫長曆程中,最大的失誤是存在的遺失。在他看來,存在是最高的普遍性,它是不言自明,無需論證的。但我們只要談到它,就必定是從存在的某種東西,也就是存在者開始,而人是一種獨特的存在者,他只要實存着就要同其他的一切存在者打交道,從而使存在這個普遍性具體化地呈現出來。人活動,他才是人,也只有人才會追問,什麼是存在。所以要想考察什麼是存在,就必須從人入手。

問:我們能看出來所有的存在主義思想先驅,都是以人為中心來考察存在問題。

答:你總結得很好。我們從最抽象的概念存在出發,達到最具體的實際,人的實存。存在哲學就從這裡出發。下一次我們來介紹存在主義的具體內容。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