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巴黎/文化

薩特,波伏娃和花神咖啡館

咖啡館是巴黎的一大特色,大大小小的咖啡遍布街頭巷尾。喝咖啡實際上是休閑,是與朋友聚會的代名詞。在一杯香濃的咖啡的陪伴下,與人聊天,敘舊或討論是多麼暇意的事,而即使什麼也不做,到咖啡館裡坐坐,看看風景和街上的行人也是一種不錯的休閑方法。巴黎人愛上咖啡館,長久以來已經形成了一種咖啡館文化,與咖啡館有關的故事真的是說不完,道不盡。咖啡館已經成了巴黎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花神咖啡館
花神咖啡館 © DR
廣告

今天要說的巴黎的一家非常有名的咖啡館與法國二十世紀的文化和藝術有密切的聯繫。這就是位於巴黎著名的聖日耳曼大街上的花神咖啡館(Café de Flore),這個咖啡館同薩特(Jean Paul Sartre 1905-1980)和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86)的名字常常連在一起。

薩特和波伏娃這對法國文壇眷侶近50年的愛情故事家喻戶曉。薩特是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在法國的文學界和哲學界赫赫有名;而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 1908 -1986)集作家和哲學家的身份於一身,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女性之一”,波伏娃以著作《第二性》( Le Deuxième Sexe , 1949出版)震撼了歐美乃至世界,並確立了她在西方女權運動及女性主義研究中的先驅者地位。

薩特和波伏娃在花神咖啡館裡
薩特和波伏娃在花神咖啡館裡 DR

波伏娃1908年出生在巴黎一個比較守舊的富裕家庭,但她從小就拒絕父母對她事業和婚姻的安排,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她和薩特同樣是出生在巴黎的。與薩特相識以後,因為共同的愛好和志向,很快就相愛,成為伴侶。可是他們兩人相愛也要追求自由,兩個人 雖然終生都沒有履行結婚手續,並互相尊重對方與其他人的性關係,但兩人建立在互相尊重,有共同信仰基礎上的愛情非常強烈。他們雖然從來沒有在同一屋檐下生活過,彼此尊重對方的隱私,但在可能的條件下,他們堅持每天見面,常在一起共同工作,交談和交換意見,而且常常一起外出旅行。他們同時也互相尊重對方與其他人的性關係。薩特去世後波伏娃所寫的《永別的儀式》 ,是對與薩特共同生活的最後日子的痛苦回憶,流露出強烈的愛情。

花神咖啡館裡經常留下他們兩個人的身影。薩特在描述兩個人的生活時寫道:“我們完全生活在這裡了:從早上九點到中午十二點在裡面工作,然後去吃飯;下午兩點左右又回到這裡,與朋友們一直聊到晚上八點。晚餐以後,再接待約好的人。你們可能覺得很奇怪,但我們已經把花神咖啡館當成我們的家了。”巴黎的咖啡館精神在他們身上也得到了應證。

巴黎最著名的咖啡館之一:花神咖啡館

花神咖啡館最早出現在1885年,因街道上的一座花神的雕像而得名。1913年,詩人紀堯姆•阿波利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1880-1918,是20世紀上半期法國最傑出的詩人,超現實主義的先驅之一)成了咖啡館的常客,他在咖啡館裡創作,與朋友會面,討論。他在花神咖啡里有自己的特定的習慣,甚至連與人約會的時間都固定不變。1917年,安德烈•布勒東(André Breton,1896-1966,法國作家,詩人,超現實主義的創始人)和路易•阿拉貢(Louis Aragon,1897~1982,法國著名詩人,小說家)在花神咖啡館外的露天座位上進行了激烈的爭吵,超現實主義這個詞彙就在這裡第一次出現。

三十年代,花神咖啡館受到作家們的偏愛,而同時藝術屆和電影屆的人士也都經常到此聚會,咖啡館裡洋溢一種特別的文化氣息。1939年,Paul Boubal買下這間咖啡館後,在大廳里安裝了大火爐,為前來的巴黎文化精英們提供舒適的環境。

另一個重要的細節應當提及,在巴黎被德軍佔領期間,花神咖啡館裡從來不見德國人身影。薩特在這裡思考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理論,他說:“在四年的時間裡,對我來說,通往花神咖啡館的路就是自由之路。”

花神咖啡館現在依然繼承歷史留下來的傳統,依舊是巴黎文化界名流聚會的場所。而每天也有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到這裡來尋求歷史的痕跡,體會巴黎右岸的文化氣息。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