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巴黎 展覽

羅密 ∙施奈德--完美事業與悲劇人生

巴黎近郊布羅涅∙比昂古爾(Boulogne Billancourt)市 Landowski 展廳里,從今年11月4號到明年2月22號舉辦已故電影女明星羅密 ∙施奈德 (Romy Schneider 1938-1982)回顧展。2012年是羅密 ∙施奈德去世30周年紀念,她44年的人生充滿傳奇和悲劇。法國首次通過展覽的方式來紀念這位深受法國人喜愛和懷念的女演員。

展覽海報
展覽海報 DR
廣告

“很少有人能有如此漂亮的外表,有能如此打動人心的女演員;很少有一個如此受到上帝的眷顧,又遭到命運如此殘酷打擊的明星;很少有如此靚麗,而內心又無比焦慮的女人。很少有一個外國人能夠如此完美的體現法國……” 展覽的策畫人讓- 皮埃爾∙ 拉沃尼阿(Jean-Pierre Lavoignat )的話是對羅密,這個曾經是法國,也是世界上才華橫溢的女演員一生最好的總結。

羅密 ∙施奈德回顧展希望通過羅密∙ 施奈德的生前的個人物品,信件,獎品,從未公開過的照片,資料圖片,電影片段,當年的雜誌,以及曾經與她合作過的導演,搭檔和影迷的證詞來展示羅密充滿矛盾的生活和事業,讓人們在參觀的過程中進入她的世界。

羅密的美貌在鏡頭下成為永恆
羅密的美貌在鏡頭下成為永恆 DR

羅密 ∙施奈德有着美麗迷人的外表,近乎完美的事業,從15歲開始走上影壇後,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裡拍攝了近60部電影,其中不乏眾多經典的角色,在銀幕上,她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給觀眾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但在現實生活中,“幸福 ”兩字似乎與羅密無緣:童年孤獨,中年喪子,多舛的命運終於使她在44歲英年早逝。真可謂“天妒紅顏”。羅密 ∙施奈德回顧展根據年代和主題分成幾個展廳,參觀完展覽以後,人們就會意識到羅密∙施奈德的生活和她的演藝事業始終是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

《 希茜公主》時代

第一個展廳“母親的女兒”講述的是羅密的幼年和童年。羅密1938年9月23日出生在維也納,因同年3月23日德奧合並,所以羅密也有德國國籍。她的父母親都是演員,母親瑪格達 ∙施奈德(Magda Schneider )是三十年代的明星,和希特勒有過密切的關係,羅密小時候還曾經和納粹頭目馬丁•鮑曼(Martin Bormann)的孩子們一起玩耍。後來納粹犯下的滅絕猶太人的滔天罪行深深震動了羅密,為表達她對猶太人的支持和同情,羅密甚至給自己的孩子取了猶太名字  薩拉(Sarah )和大衛(David),1976年,她還曾披露說她母親曾經是希特勒的情婦。這段童年的經歷可能也是後來她不斷飾演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受到納粹迫害的婦女有一定的關係,對她來說,這可能是從納粹陰影和恥辱中解脫出來的一種方式。

羅密飾演的希茜公主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
羅密飾演的希茜公主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 DR

15歲時,羅密在銀幕上嶄露頭角,和母親一起出現在影片《白丁香盛開的時候》里。1955至1957年,她連續三年主演後來成為影壇經典的《希茜公主》三部曲,羅密的微笑和形象通過希茜公主傳遍了全球,讓她成了一顆冉冉升起的國際明星。

在名為“榮譽和神話”的展廳里,為數眾多的物品和當時流行的公主裙可以見證電影放映以後在歐洲掀起的“希茜公主風”。

愛情與法國

名譽和金錢都沒有衝昏年輕的羅密的頭腦,她渴望獨立自主,能自己決定拍攝自己喜歡的影片,而不再繼續生活在希茜公主的形象里。

1958年,為拍攝電影《克里斯蒂娜》(Christina),羅密結識了年輕帥氣的法國演員阿蘭∙德龍,雖然初次見面時彼此沒有留下好印象,在拍片的過程中還是擦出了愛情的火花,兩人成了當時影視界一對令人羨慕的情侶。為了愛情,羅密選擇離開德國,還拒絕高薪拍攝《希茜公主》第四集。而羅密拒絕繼續出演希茜深深傷害了深深喜愛她的德國人,認為這是對德國的背叛,她受到德國影壇的冷落。

由於後來阿蘭∙德龍移情別戀,兩人1964年分手。這段戀情無果而終,但對後來結過兩次婚的羅密來說,德龍始終是她一生中愛得刻骨銘心的人。名為“愛情與法國”的展廳里展示了這段戀情。

美滿的事業

羅密和德龍曾經有過的美好時光
羅密和德龍曾經有過的美好時光 DR

1965年,羅密結識了猶太裔演員兼導演哈里•邁恩(Henry Meyen),比羅密歐大14歲的邁恩讓從小缺乏父愛的羅密感到放心和安全。他們夢想共同的戲劇計畫,羅密離開巴黎,遷 居到柏林。

在和阿蘭∙德龍的戀情期間,羅密在法國的事業也不斷發展,每年都有新片問世,她也如願以償,和意大利導演盧奇諾∙維斯孔蒂(Luchino Visconti)執導的影片中扮演角色,1965年,到好萊塢拍攝影片《什麼事,貓咪?》(what ‘s New Pussycat ?) 1962年拍攝影片,和Orsen Welles一起合作影片《訴訟案》(Le procès)。
1968年,她再次棄德國而去法國,並且要求加入法國國籍,法國導演也為她提供了最好的銀幕角色, 在法國,她得以真正施展演技。1969年,她和昔日情人阿蘭德龍合演的影片《游泳池》獲得巨大的商業成功,在他的朋友兼導演克洛德 ∙索泰(Claude Sautret)的攝影機前,塑造了一個又一個女性的形象,在銀幕上飾演了眾多的形象。感人的信件,素描,照片印證了這段感人的友誼。

面對歷史和死亡

羅密在最後一部影片《無憂的過客》中的劇照
羅密在最後一部影片《無憂的過客》中的劇照 DR

羅密∙施奈德在銀幕上的微笑和眼淚都是發自內心的,她的眼神里似乎總有一絲揮之不去的憂鬱。在後期的電影中,她飾演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題材中的角色也都有擺脫不掉的死亡陰影,這是展廳“面對歷史和死亡”展示的主題。影片《火車》( le train) ,《老槍》( Le vieux fusil) , 《窗邊女人》(Une femme à la fenêtre) , 還有她的最後一部影片《無憂的過客》( le Passant du Sans souci), 更不用說1980年由貝爾納 ∙塔瓦里艾( Bertrand Tavalier )執導的影片《直觀死亡》(La mort en direct)了……

自從1979年開始,在生活中,死亡也不放過羅密,這一年,他的前夫自殺身亡,讓她背上沉重的精神負擔,1981年,她14歲的兒子大衛在攀登柵欄時墜落身亡,喪子之痛徹底打垮了施奈德,她從小就表現出來的憂鬱和焦慮的性格也隨之日益突出。1982年5月29日,她在家裡離開了人世。醫生和警方最後的結論是她因心力衰竭而死,但究竟是藥物過量而死還是自殺?已經不可知之 , 羅密帶走了生命中的最後一個秘密。

永遠的羅密

羅密∙ 施奈德有着美麗的外表和公認的演技,英年早逝讓全球影迷們傷心不已。有人說,這樣的結局似乎是命中註定的。如何調節演員職業的樂趣和不太幸福的私生活成了難題,她的生活隨着演藝生涯的順利發展而漸漸演變成一個悲劇。她一生都在鏡頭面前逃避生活,除了兩次懷孕期間停止拍戲以外,30年的時間裡,共在59部電影里擔任角色,她似乎在通過攝像機尋找感情的寄託來逃避動蕩不定的個人感情。

在最後一個展廳里,展覽策畫人希望通過她在銀幕上塑造的形象和她在生活中的形象創造一個“永遠的羅密”。貼滿展廳牆上的劇照和生活照表現出羅密永恆的魅力。正如導演貝爾納 ∙塔瓦里艾所說,施奈德是一個十分獨特的悲劇演員,她從不矯揉造作,從不製造感情,而是從她的內心深處流露出悲劇的情感,猶如來自大海深處的巨浪。當人們從展廳里走出來的時候似乎還能感到巨浪的衝擊,羅密∙施奈德這顆法國影壇的巨星在隕落之後,繼續閃爍着光芒。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