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 電影

紀念法國新浪潮導演弗朗索瓦 ∙特呂弗誕辰80年

2月6日,打開谷歌搜索引擎,跳入眼簾的就是谷歌專門為舉世聞名的法國新浪潮導演弗朗索瓦· 特呂弗(François Truffaut,1932年2月6日-1984年10月21日)製作的Doodle來紀念這位天才電影導演誕生80周年。這是谷歌向特呂弗致敬的一種方式,從而也表明他在世界電影史上所擁有的重要位置。

特呂弗:“我如此熱愛電影,不能只做觀眾了。”
特呂弗:“我如此熱愛電影,不能只做觀眾了。” DR
廣告

特呂弗是法國,乃至世界最知名的電影導演之一,也是編劇和優秀的影評家。從最初自傳體的系列影片《400下》到《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最後一班地鐵》一共三十部影片,幾乎每一部都是電影史上的經典作品,他也是人們在提到法國新浪潮的時候必然要提到的導演。特呂弗在事業中獲得了巨大的榮譽,贏得了掌聲讚賞,但他的生活本身也猶如一部情節跌宕起伏的悲劇片。

缺乏愛的童年和叛逆的少年時光

在特呂弗的自傳體影片《四百下》里的小主人公安托萬·杜瓦內爾。安托萬系列影片一共有四部,導演每次啟用同一個演員讓 皮埃爾·雷奧(Jean-Pierre Léaud)。
在特呂弗的自傳體影片《四百下》里的小主人公安托萬·杜瓦內爾。安托萬系列影片一共有四部,導演每次啟用同一個演員讓 皮埃爾·雷奧(Jean-Pierre Léaud)。 DR

歷史具有戲劇的荒誕性,80年前,弗朗索瓦 特呂弗來到世間時一點都不受歡迎。他是私生子,母親珍妮·德·蒙弗蘭德是小職員,生父早就無影無蹤,幼年時沒有得到母愛,大部分時間是與保姆和祖母一起度過,8歲時回到母親和繼父家中,長時間的分離更加劇了他和母親的距離,可想而知年幼的特呂弗在家裡根本不可能得到溫暖和親情。周末的時候,父母也帶他到楓丹白露去攀岩,而就連這樣的郊外活動,父母也嫌他礙手礙腳,幾次以後就不再帶他去。特呂弗養成了在外閑逛的習慣,當時在巴黎的紅燈區Pigalle,蒙馬特高地一帶都可以經常看到他的身影,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開始迷上電影,經常逃票鑽進電影院里消磨時光,他意識到原來電影里的故事比實際的生活更精彩,更美好。他也逃學,但喜歡閱讀,讀遍了巴爾紮克,狄更斯,雨果等人的著作。這是他逃避現實和生活的方法,但那時候,他並不知道這是為以後的生活和事業在做鋪墊。他為電影主人公的命運或歡笑或哭泣,也為小說的人物命運嘆息。他說:“當時看過的最成人化的電影是《烏鴉》(le Corbeau ),電影中的對話內容和墮胎,自殺,匿名信和腐敗有關,從中我發現了一個成人世界,但對此卻一點也不驚奇,因為當時自己就有生活在謊言里的感覺。”

在逃學的時候,他認識了一個和他一樣在街上溜達的小男孩羅伯特·拉肯奈瑞(Robert Lachenay),對這段友誼,特呂弗後來回憶的時候還充滿感情說:“當時我們互相支持,兩人一併接受這種流浪式生活,當時物質貧乏,所以就從電影和文學作品中找到一個躲避現實,更有建設性的空間"。他們一起看電影,還決定成立一個電影俱樂部,但是小弗朗索瓦為此欠下債,在繼父的威逼下,他也不妥協,開始離家出走,偷竊,從妓女哪裡找安慰。家長將他帶到警察局,他被關押在少年管教所里。特呂弗究竟是個不良少年?還是個有強烈反抗精神和清醒頭腦的早熟少年?答案也許就在他的回憶中, 他說:“十七歲時, 每天看三部電影,每個月讀三本書,我所喜愛的大音樂家的作品讓我到死都足夠用了。我的父母對我來說就象陌生人,我很少擡頭看天空幻想,因為再低頭看大地的時候,世界對我來說就太可怕了。”

從影評人到大導演

童年的經歷成就了特呂弗的個性,培養了他對電影的熱愛和他第一部電影《四百下》(400 coups)。這部電影講述的基本上就是特呂弗的經歷,1959年電影出來的時候,這部表現“問題少年”的電影引起觀眾極大的興趣和關注,並因此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和紐約影評人最佳外語片獎等多項電影大獎。這部影片不僅使特呂弗一舉成名,也被認為是開闢了電影新浪潮的紀元。

就在特呂弗踏入少年管教所以前,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創始人導演安德烈 貝桑(André Bazin 1918-1958)就已經注意到了這個有着強烈好奇心的少年。也是貝桑將他從少教所里接出來的,可以說是貝桑賦與特呂弗第二次生命。貝桑帶着特呂弗去參加電影節,讓他結識電影導演精英圈子, 包括克洛德 ∙夏布洛爾(Claude Chabrol),讓 盧克∙高達爾(Jean -luc Godard)等。新的朋友和新的領域讓年輕的特呂弗感到興奮,但是不久以後他又重新墜入低谷:參軍,做逃兵,生病,最後又是貝桑將他接到家裡,二十歲的特呂弗終於找到了一個家,導演夏布洛爾回憶說:“當弗朗索瓦意識到他終於有了一個家,貝桑幾乎就是他的父親,而貝桑的妻子就是母親,而我們都是他的兄弟的時候,他才真正安靜了下來”, 也就是說,特呂弗終於找到了他一直沒有得到的家庭溫暖。

他對電影的知識和了解贏得許多讚許,但是也讓人感到不安。他1953年進入貝桑主辦的電影雜誌《電影手冊》《cahier de cinéma》,成為一個專業影評家,他從不在筆下留情,說:“法國電影就是將三百個鏡頭粘在一起而已,每年一百一十次。”他喜歡的導演是法國導演雷諾阿,美國導演希區柯克和意大利導演羅塞里尼。他利用一些大導演的作品來批評法國電影,他不會惺惺相惜,筆下更不饒人,他的一個朋友說:“他當時用的就是恐怖主義手段,但他從來不後悔這樣做,因為對他來說,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電影,其重要性可以讓一切都得到原諒。”

影評人的身份很快就不能滿足他了,他說:“我對電影如此熱愛,所以不能在做局外人了。”實際上,這個時候他已經開始尋找自己的路,也希望得到認可。1959年,電影《四百下》(400 coups)在戛納電影節上一舉成功。戛納電影節的成果標誌着特呂弗導演事業的開端。用自然,親切又稍帶憂鬱的形式講述生活,開闢了法國電影的新浪潮,但特呂弗卻拒絕這樣的評說,因為他不願意與傳統的電影講述方式決裂。正如《紐約時報》所說的那樣,他是“一位安靜的革命者,以傳統的方式拍攝最不傳統的電影”。

 

電影《四百下》是一首獻給受傷童年友愛的歌曲。電影獲得成功的時候,也是特呂弗與自己的過去說永別的時候,但不幸的是,就在電影開拍的第二天,他的精神父親和恩人貝桑與世長辭, 這一年,特呂弗的第一個女兒出世。

特呂弗通過電影得到了榮譽,他開始幫助年輕人和受排斥的人, 他不迎合任何人,顯得高傲。他的一個朋友說:“弗朗索瓦是一個慷慨的人,但彬彬有禮背後卻是掩飾不住的焦慮,他只有在工作的時候才有幸福感”。

 

天才大導演當然有不可抗拒的魅力。特呂弗的感情生活十分豐富,他喜歡女人,有過很多情婦,但是無論在愛情和友誼上,他都經常被拋棄,包括與法國著名女演員卡特琳娜·德奈夫的那段情也不例外。另一位女星芬妮· 亞當(Fanny Ardant)給他生了第三個女兒。

 

特呂弗說過:“生活不是電影,電影也不是生活。電影只有一個半小時,只能表現重要而有意思的事,因而要比生活強烈的多, 濃縮的多, 迅速的多……如果想拍寫實主義的影片,那到大街上找人就是”。這就是他的電影觀。 面對電影里塑造那些多元性或多重性的人物,特呂弗選擇了寬容,寬容正是他的影片所流露出的人生觀。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