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巴黎 展覽

巴黎中國文人石展

巴黎吉美亞洲文化和藝術博物館(le Musée Guimet)三月底推出《石境,中國藝術之微妙玄通》展,展覽的主角是來自中國的奇石,這些形狀大小各異,有些石頭甚至擁有上千年的歷史, 因為自古以來, 石頭就特別受到中國文人的賞識和喜愛,因此也被稱為“文人石”,它們不僅給人帶來視覺上的享受和體驗,也讓人感受到中國文人的思想與精神境界。對中國文人來說,不僅可以寄情於石,也能通過石頭縱觀天下乾坤,展望宇宙奧妙。中國奇石展將於6月25號結束。 

展覽海報。
展覽海報。 @吉美博物館
廣告

奇石是與中國文人神交的媒介

從古代到現代,中國文人都喜歡收集,欣賞和把玩奇石,他們甚至還給奇石起了諸如“山的骨頭”或者“雲根”“夢石”等浪漫的名字 。中國文人通過對案頭奇石的觀賞能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讓精神在大自然中自由翱翔,而觀眾們也可以通過奇石進入中國文人的思想和精神境界里,與他們神交。配合此次奇石展的還有不少文人,書法家和畫家書房裡不可或缺的物品,包括筆筒,筆架,硯台,刻章等,這些外表獨特精緻的物品深刻地體現出了文人的藝術喜好和對事物的敏感性。另外,博物館也專門設置兩個以奇石為主題的繪畫作品展廳,作品分為傳統和現代兩種風格。

文人石是中國文人在書房裡寄情山水的一種擺設,但現在也引起不少西方人的關注和興趣,因為石頭本身具有的怪異和獨特的形狀本身也是一種抽象的藝術表現形式。即使西方人很難理解中國文人這種“寄情於石”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也不太容易捕捉到石頭裡傳遞出來的中國哲學,文學和文人精神的信息,但他們往往很容易被石頭形狀的美感動心。所以也可以說儘管賞石文化是中國文化中特有的現象,但如果從西方文化的角度來理解的話,賞石文化的精髓就是對絕對完美境界的追求,是人們對神秘自然的理解和感悟,它不體現在技藝上,也不是以純思想的形式加以流傳,從對藝術認識的角度來看,賞石文化的藝術性更接近於藝術的本質,而這種本質也是人類普遍追求的目標。

這次展出的大部分石頭都是當代中國文人曾曉君(音譯)的收藏品,吉美博物館方面表示,這次展出之所以能夠順利進行,特別感謝曾先生的慷慨出借。

中國文人賞石史與意義

了解中國文化的人都知道醉翁之意不在酒,賞石之意也不在石,而主要目的是通過石頭寄託情緒和思想。中國文人從魏晉時就開始把玩奇石,大詩人陶淵明因當時社會動亂,政治腐敗,決心去職歸隱到南山去種菊,據說在他宅邊的菊叢中,就有一塊他特別喜愛的石頭,每當喝醉酒,他就會在這塊石頭上睡一覺,還給石頭起了個名字叫“醒石”, 陶淵明以自然石為欣賞對象,被奉為開創“賞石先河”的鼻祖。

 唐代詩人白居易也被奉為是唐代賞石鑒賞方法唯一創始人,他曾多次在詩中表達出對石頭的情感,如《涌雲石》中寫到:蒼茫兩片石,厥然怪且醜”,還有詩里說:三年為剌史,飲水復食渠,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宋代玩石頭的文人雅士也不在少數,蘇東坡、歐陽修、吳允、米芾及皇帝宋徽宗等都是著名的玩石高手。其中著名書畫家米芾愛石之至,每此得道上佳石頭就會“入玩終不出戶”,遇有石中珍品藏於袖中隨時取出觀賞,甚至遇到怪石就席整冠下拜呼石為“丈人”而留下“米顛”的雅號,有人說米沛的書法之所以能夠縱橫千古,或許就是從石頭中汲取了不少靈感。

 

文人石出現在1544年的繪畫作品中。
文人石出現在1544年的繪畫作品中。 @DR

除了怪石,奇石,也有不少文人喜歡錶現山水景緻的“景觀石”,藉以抒發文人心中對於寄情山水的渴望。同時,奇石本身不經修飾的特性,也象徵著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所以,自古以來,賞石是文人所喜愛的雅玩,懂得鑒賞奇石,能夠享受藏石樂趣的人本身就需要有很高的文學藝術修養和底蘊。文人們認為通過賞石可以吸收天地之間的精華,加上石頭本身固有的凝重、靈氣和自然賦予的形狀,便構成了賞石的超然韻味,也許石頭本身具有的自然、沉穩和恆久等品性與那些優秀文人的秉性十分相似,或者就是他們所追求的境界,於是他們很自然的去親近石頭,去品石、悟石、寫石、畫石、拜石為師,視石為友,從而寄情於石,以石勵志,以石修身,以石悟道,對於他們來說,石頭早已不是一個自然物,而成為一種重要的精神載體,所以也可也說文人賞石與文人自身的修養和價值觀有着直接的聯繫。

 為了幫助觀眾們更好地理解,配合展覽出版的大型畫冊上也詳細介紹了和分析了中國文人熱愛奇石精神的來源極其代表的意義,作者認為這首先是文人追求自身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訴求,也表現出中國文人對大自然深深的敬意。

吉美博物館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