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 /展覽

當代藝術家的巴別塔

里爾美術館(Palais des Beaux-Arts de Lille)從今年6月8日到明年1月14日舉辦名為“巴別塔”(Bebel)的大型藝術展覽,聖經里的“巴別塔”也譯作“通天塔”。85件藝術作品以繪畫,攝影,雕塑,裝置,電影和漫畫等形式向觀眾展示《聖經》故事裡巴別塔(Tour Babel)在現代社會裡折射出來的多面性。

展覽展示了巴別塔在現代社會折射出來的多面性。
展覽展示了巴別塔在現代社會折射出來的多面性。 @里爾博物館
廣告

巴別塔體現人類無止境的野心

旅居法國的中國藝術家杜尊君的巴別塔呈現出世界末日的恐慌。
旅居法國的中國藝術家杜尊君的巴別塔呈現出世界末日的恐慌。 里爾美術館提供

“Babel”一詞在希伯來語中意思是(confusion)”,對於基督徒來說,它一直是古代人狂妄自大的象徵。《聖經》里有關巴別塔的故事大致如下: 諾亞方舟的倖存者繁衍了眾多後代,由於他們都是諾亞三個兒子的後裔,所有人都講同樣的語言。他們準備建造一座通天塔,不僅是因為害怕第二次大洪水的襲擊,更重要的是為自己揚名。各地的工匠和藝人紛紛趕來建造這座塔,在那個遙遠的時代里,生活在一起的人不僅有着共同的語言,而且連信仰和風俗也均無兩樣。當他們開始構建共同理想的時候,上帝卻發現了世人無知和狂傲自大的本性,這使之十分不滿,於是就開始進行懲罰:他讓塔越建越高,一部分人在上層建造,和下面的人逐漸失去了聯繫,而下面的人也因為要四處尋找材料,也漸漸地越走越遠,分散到了各地,由於語言不同,從此難以溝通。結果這座塔也沒能完成,並且逐漸湮滅在人類的歷史中了。中世紀對聖經的解釋把這則神話看作一則寓意深刻的寓言,揭示了人類的傲慢導致的結果。

巴別塔的故事裡麵包含着宗教,人類的野心以及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等諸多有意思的主題,為藝術家們提供了無限的想象力和藝術創作空間。十六世紀以來,荷蘭和比利時弗拉芒地區的畫家們圍繞這一主題創造了不少作品,這些作品也將於今年秋天在里爾美術館舉辦的另一個重要的展覽   “十六世紀弗拉芒風景畫中的寓言”上展出。

布魯塞爾的樓房。© Eric de Ville / 2008
布魯塞爾的樓房。© Eric de Ville / 2008 © Eric de Ville / DR

這次“巴別塔” 展出的藝術品實際上是當代藝術家們對十六世紀弗拉芒藝術家作品某種形式的再創作。在參展的藝術家名單上,除了德國著名攝影家Andreas Gursky, 巴西當代藝術家Vik Muniz, 旅居法國的德國藝術家Anselm Kieffer, 比利時藝術家Jan Fabre ,法國攝影藝術家Stéphane Couturier 等人以外,也有來自中國上海的青年藝術家楊泳梁以及現居法國的數碼多媒體藝術家杜震君。無論是何種藝術形式,也不管是現實的再現,還是藝術家的想象,展出的作品裡呈現出來的那種海市蜃樓般的景象都能給觀眾帶來視覺和精神上的強烈震撼。藝術家們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和手法重新闡述巴別塔的傳說和故事,在經過當代藝術史的過濾後,不難看出當今人類無止境的野心。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也是人類的悲劇。

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對現實的批判

兩位中國青年藝術家的作品都是數碼攝影作品,共同的特點是畫面均呈黑白兩色,與五光十色的中國現代城市風景形成劇烈的反差,從作品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國大規模城市建設對人的生活環境和文化造成的衝擊,而畫面上呈現出來的不安讓觀眾感受到藝術家對現實的批判。楊泳梁從小在城市裡長大,親眼目睹了80年代以來城市風景的巨大變遷。他的作品遠看猶如一幅幅飄逸的水墨畫,而近看則是由城市拆遷的斷壁殘垣和高樓大廈的電腦組合照片。古人用山水寄景生情,而他則用“山水”來批判現實。楊泳梁想表達的是當 下生活中最常見,也是最敏感的有關城市動蕩,變遷以及文化的迷失。

1991年來到法國定居的藝術家杜震君目前從事多媒體數碼藝術創作,他創作的巴別塔作品呈現出某種末日即將到來的恐慌和不安,從中也不難看出《聖經》故事的啟示。

參加“巴別塔”展覽的作品都尊重,並且符合《聖經》對巴別塔建造過程的表述,展示了巴別塔從建造之初到被摧毀的過程。這些藝術品說明創世紀初的情節在當今世界依然能產生出深刻的共鳴:巴別塔的工地,上帝的懲罰,語言的混亂,以及人群的分散等情節都從當代歷史的角度重新得到審視和構建。展覽期間,里爾美術館還將舉辦一系列與巴別塔有關的活動和講座。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