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巴黎 展覽

世界都市生活寫照

從巴黎的美麗城到智力的聖地亞哥,從海地到蒙古,屬於“花月台”攝影協會(Le Bar Floréal )的12位攝影師用150幅都市生活照片,記錄下世界上大約一半人生活的都市眾人像。攝影師們拍攝人物肖像,都市標誌,世界上知名的城市建築,展示出都市居民的喜怒哀樂。在巴黎20區“博杜安方形”別墅(Pavillon Carré de Baudouin)舉辦的“城市”(Villes)展如同一次周遊世界的都市旅行,展覽從4月20日至7月13日舉行,免費參觀。

有12位攝影師從不同角度觀察城市和都市居民生活方式。
有12位攝影師從不同角度觀察城市和都市居民生活方式。 Villes
廣告

從蒙古包到高樓的單元房

蒙古牧民受到經濟發展的誘惑,也被越來越壞的氣候逼迫,那些曾經過着游牧生活,隨着牧群不斷遷徙的蒙古游牧民也逐漸的定居下來,他們逐漸在城市安家落戶,蒙古城市的面積也隨之在不斷擴大。蒙古牧民拋棄了顏色艷麗的蒙古包,告別家人圍坐的火塘和幾世同堂的熱鬧生活,開始了一對夫婦帶着一個孩子在高樓單元里冷冷清清的日子。攝影師拉維(Lucile Chombart de Lawe)曾與蒙古牧民生活體驗了一段時間,他用鏡頭記錄下居住條件的改變和居住環境的變遷所影響到每個家庭和各人的生活方式。攝影師還拍攝了一張風暴靠近烏蘭巴托郊區一個挨着一個,一眼望不到邊的蒙古包群。

一位25歲的溫州女子講述她的家族成員試圖為她包辦婚姻,最終她沒有屈從。
一位25歲的溫州女子講述她的家族成員試圖為她包辦婚姻,最終她沒有屈從。 Villes

巴黎美麗城的年輕人

聚居在巴黎美麗城來自中國溫州的年輕人吸引了攝影師 馬哈 馬贊帝尼(Mara Mazzanti)的注意力,他用攝影和攝像拍攝溫州年輕人在巴黎的生活,這些年輕人保持着一些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又在西方社會謀生,攝影師觀察到他們並沒有完全歐化。馬贊帝尼還錄像採訪了幾位生活在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年輕人,大家看到年輕的溫州人等到天黑月滿在美麗城大街上賞月,過中秋節,他們的婚禮和過春節等慶祝活動, 這些年輕人延續着中國待人接物的方式與同族人保持緊密的關係。在一段錄像中,一位25歲的溫州女子講述她的家族成員試圖為她包辦婚姻,最終她沒有屈從,現在她詼諧地說為了給留面子,她只好赴約,與介紹的男朋友分手則又使她本人和父母受到來自家族的壓力。

邊緣與壓力

攝影師讓 克里斯多夫 芭鐸(Jean-Christophe Bardot)喜歡拍攝進入城市的高速公路橋,城市近郊的商業區和大片的居民平房。他拍攝的都市風情寫照表達一種缺少人情味的冷漠,大型的商業招牌,霓虹燈在攝影師的鏡頭下變得如同抽象畫。

而另外一位拍攝近郊區的攝影師尼古拉 吉奈特(Nicolas Quinette)更多展示的是一種都市生活的壓力,大家看到受到高樓壓迫的行人在黑暗的大街上步履匆匆,攝影師展示了不經修飾街區上出現的行人,他們的行動似乎每分鐘都受到威脅,他們似乎時刻面臨危險。

被遺忘的群體

攝影師 莉苔希亞 特娜(Laetitia Tura)關注那些城市生活中被遺忘的群體,那些被邊緣化的移民後代,他們的父輩曾經為法國奮戰甚至流血獻身,而如今這些移民的後代卻找不到工作。攝影師選擇了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背景,邀請移民的後代參加她主持的拍攝學習班,用拍下的移民肖像來回顧法國殖民的歷史。

通過攝影了解社會

此次《城市》肖像攝影展覽由花月台攝影協會舉辦,此次共有12位攝影師聯合參加的攝影展,展示了攝影師用不同角度觀察城市和都市居民生活方式。這個已經有25年歷史的攝影協會一直遵守關注生活在社會中的人為宗旨。花月台協會關注由人組成的社會,每次展覽或者組織的活動都以現實社會生活的人為中心。此次在“博杜安方形” 別墅展廳舉辦《城市》展覽的同時,還在別墅前面的院子里安排攝影師,為志願者拍攝照片,並且從中挑選出一些照片在整個大花園裡的草叢,花邊展出。

“博杜安方形” 別墅展廳建於18世紀,正門建有廊柱,設立龔古爾文學獎的龔古爾兄弟曾經在此居住過,這個每年獎勵法國最新文學創作的獎項是法國文學界的一項重要獎。“博杜安方形” 別墅在1928年被列為法國文化保護建築。2005年“博杜安方形” 別墅的1800平米的花園向公眾開放,2007年815平米的別墅本身成為巴黎第20區公共的文化展覽活動中心。

巴黎20區“博杜安方形”別墅(Pavillon Carré de Baudouin)舉辦的“城市”(Villes)展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