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巴黎 雕塑展

羅丹與大理石

巴黎羅丹博物館(Musée Rodin)從今年6月8日到明年3月3日舉辦名為《羅丹,人體,大理石》(Rodin , la chaire, le marbre) 展,包括羅丹最著名的作品“吻” 在內的五十多件大理石作品見證了藝術家精湛的雕塑技藝。

羅丹的雕塑作品《吻》
羅丹的雕塑作品《吻》 © Musée Rodin - Photo : Christian Baraja
廣告

現代評論一般認為羅丹是更擅長用石膏進行雕塑的藝術家,但和他同時代的人卻早已發現羅丹對大理石雕塑技巧的掌握能力十分高超,並且形象地說在他面前,“大理石都會顫抖”,同樣,他們也並不認同那些對羅丹的大理石雕塑墨守成規,沒有什麼新意的批評,他們讚譽羅丹成功地賦予了冷冰冰的石頭以生命和靈魂。羅丹在使用大理石的時候,並不局限於使用其本身的結構和紋理特點,而是能通過光與影讓石頭活起來。羅丹說過:“藝術即情感”,在他的作品中要傳遞出來的就是他對生命和生活的感受,傳遞給觀眾的就是情感。

古代的雕塑家十分喜歡錶現的主題在羅丹手中也顯示出前所未有的生命感和精神。大理石在很長時間內由於歷史和美學原因遭到忽視,但是在羅丹的作品中,大理石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所以就大理石雕塑在他藝術生涯中的地位進行展示和討論也是十分重要的話題。實際上,在雕塑中,材料問題當然並不僅僅簡單地停留在技術和美感層次,而具有更加重要的象徵意義:也就是說,大理石成為回歸古代,回歸古希臘的神話中,回到米開朗基羅所代表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媒介。而羅丹也被人們一致贊為將古典與現代完美融合在一起的藝術家。

大理石因為與人的皮膚質地最相似,所以在十九世紀時被稱為是具有神秘感的材料,堅硬,冰冷的石頭通過雕塑家之手能顯得柔軟和溫和,表現出藝術家高超的技巧和轉換材料本質的能力。羅丹在雕塑時也經常需要助手,這是那個時代雕塑家共同的工作方法。羅丹的助手主要是根據石膏模型來做雕塑的準備工作,成品里就明顯呈現出羅丹特有的“未完成” (“non finito”)風格。負責這次展覽的專員解釋說:“羅丹故意將雕塑過程中需要的釘子留下來,顯示雕塑‘手工藝的一面’,他也將精力集中在‘臉部和手上’,因為這是人身上最具表現力的部分。”

羅丹的“吻”

《吻》是羅丹一尊著名的大理石雕塑作品,取材於但丁的《神曲》里所描寫的弗朗切斯卡與保羅的愛情悲劇。羅丹取這一題材,以更加坦蕩的形式,塑造了兩個憤世嫉俗的情侶,在幽會中熱烈接吻的瞬間。

這件雕塑把雙人座像的下半部納入大理石整體之中,以古典的寫實手法雕塑而成。起伏,細膩,優雅的肌體和姿態造成生動的光影效果,觀眾彷彿能感到兩人內在的青春熱情與生命。愛情,是世間萬古不朽的永恆主題,羅丹選取了裸體男女的接吻,因他們受慾望之火燃燒而被放在“地獄之門”中,表達出羅丹對那永無答案的痛苦而矛盾的思索:人的罪惡由不可戰勝的慾望而來,而慾望是由於人類對光明與歡樂的追求而來。與羅丹其他的成功之作一樣,這尊雕塑完成以後也因為題材過於大膽而受到激烈的批評。

到目前為止,鮮有關於羅丹大理石雕塑作品的書籍,配合這個展覽出版的畫冊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缺。展覽根據羅丹雕塑風格的演變,從十九世紀末期的古典風格到二十世紀初的“未完成”風格分成三個單元。

因為羅丹博物館正在施工,所以這個展覽就在博物館的“小教堂”(chapelle)里舉行,這裡通常舉辦當代藝術展。

羅丹博物館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