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風土人情

法國大革命前的財富分配矛盾

發表時間:

1789年到1799的年法國大革命是法國的一段社會激進與政治動蕩的時期,對於法國歷史以及全歐洲都留下深刻廣泛影響。法國政治體制在大革命期間發生了眾多轉變。

廣告

革命發生的直接原因是1788年春天法國遭遇的旱災。當時法國還沒有從3年前的乾旱中恢復,上次乾旱導致飼料不足,出現了大規模牲畜屠宰,造成以牲畜排泄物為主要肥料的法國農田因肥力不足而大量閑置。 1788年7月13日,如雞蛋般大的冰雹連續擊毀農田,造成大量失收。同年冬天法國極端嚴寒,導致法國大革命前夕麵包價格的大幅上漲了3倍,民眾患病率和死亡率上升,大規模饑荒和普遍的營養不良。政府沒有足夠運輸能力將食品運往災區。

大革命前的法國通貨膨脹日益惡化,使得社會購買力下降, 1788年貧戶的家庭一半收入花費在麵包上,1789年則達到80%。商品滯銷,農民湧入城市造成高失業率,使得社會開始動蕩不安。

同時貴族階級,尤其是住在凡爾賽的路易十六和瑪麗·安托瓦內特王後的奢華生活大大加重平民百姓的經濟負擔。老舊而效率低下的財政系統無法處理政府債務,而稅務制度不合理更讓財富分配矛盾雪上加霜。

路易十六繼位時正值法國爆發經濟危機;國家幾近破產,入不敷出。1776年5月,財政部長杜爾哥失去支持,被迫下台。翌年,出生於瑞士日內瓦的雅克·內克爾繼任為財政總監。內克爾意識到,國家在稅收責任分攤問題上存在不公平;貴族和神職人員往往享受着許多稅務豁免。他認為,國家不能抽稅太高,貴族和神職人員的稅務豁免特權應該取消,並建議通過舉債來解決法國的財政問題。內克爾發表一份報告以闡述其壓縮大約36,000里弗爾赤字的主張;並提出限制那些掌控着最高法院司法權的貴族開銷。

國王否決內克爾的提案,並將內克爾撤除,查爾斯·亞歷山大·德·卡洛訥被指派為繼任者。卡洛訥他很快就意識到財務狀況極嚴峻,並提出新稅法。他的建議中包括一項普遍通行的地價稅,徵稅對象包括貴族和神職人員。

隨着社會矛盾的激化,權貴階層的內部也開始分化。大革命前翌年,1788年路易十六召開權貴會議,參會者都是貴族階層。貴族階級希望推行憲政改革,以及任何加稅行為必需由三級會議通過,國王不得任意逮捕或拘禁人民等,又計畫在1789年5月召開三級會議。停開數百年的三級會議重開,標誌着波旁王朝不再是獨斷專行的君主專制。

面對財政危機,越來越多的法國平民被國王路易十六強加稅賦,以及教士貴族之輩的壓榨激怒。這種不滿與蓬勃發展的啟蒙思想所結合,助長激進的情緒,終於使得法國大革命在1789年5月的三級會議中爆發。

1793年6月24日,雅各賓派通過的新憲法前面所附的《人權宣言》又作了進一步的修改,宣布“社會的目的就是共同的幸福”,提出“主權在民”,並且表示如果政府壓迫或侵犯人民的權利,人民就有反抗和起義的權利。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