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報紙摘要

《新觀察》中國特刊:中國強推猛進的慾望

發表時間:

中國政府近期對香港的一系列重拳措施持續吸引國際輿論的關注。周末版法國《世界報》將 香港立法會選舉延期舉行做為頭版頭條主題,並就此發表社評文章指出,出手一次比一次更重,這已經成為習近平政權的一個特點,對香港也不例外。中美關係持續緊張,《費加羅報》暑期中國系列報道周六回顧尼克松1972年訪問中國時的對華政策設想。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在國際舞台引起越來越多的不安。《新觀察》周刊本周推出中國特刊,綜述中國經濟的發展狀況、中美緊張關係,以及香港與台灣面對的形勢。

法國報紙摘要
法國報紙摘要 RFI
廣告

香港立法會選舉延後造成立法空窗期

港府以新冠疫情為由,宣布將立法會選舉押後一年舉行。此舉意味着未來一年,港府將在沒有立法機制的情況下運行。針對這一年的立法會空窗期,《世界報》報道指出一周後,將由北京,準確地說是人大常委會來決定如何填補這一空窗期。本屆立法會議員毛孟靜認為, 港府在正式宣布前, 刻意釋放種種傳聞,以讓公眾在正式宣布前消化這項決定。特首林鄭月娥強調這項決定沒有任何政治考量,但《世界報》指出,宣布押後選舉前一天,港府字斟句酌地發表公報,支持選舉委員會撤銷多名親民主派候選人參選資格的決定。報道指出,港府的疫情理由經不起推敲,因為香港自疫情開始以來只有27例死亡病例,大部分是年長者。而且,即使那些親北京的評論人士也承認,自建制派去年底在區議會選舉慘敗後,中央政府最擔心的是再次面對選舉失敗。報道指出,押後選舉的決定引發輿論反彈,因為在此之前已經有港大法學系副教授戴耀廷被解僱、四名16到21歲的年輕人在國安法罪名下被拘捕,12名反民主派候選人被取消參選資格,14名民主運動活動人士被起訴,以及對六名流亡海外的港人發出通緝令等等一系列舉動。這一切都正在把香港這個中國唯一的自由之地,推向一個此前很少有人可以想象的境地。

尼克松時代不包含任何共同價值的中美關係顯出局限性

中美關係近年來日益緊張,不少人擔心兩大國不僅是走向了冷戰,而且正逼近熱戰,或者准熱戰狀態。《費加羅報》中國系列報道回顧隨1972年尼克松訪華開始的中美友好關係,指出,基辛格1971年7月受命訪華時,中國還在文革動蕩中。一種超出人們想象的暴力正將中國投入血與火局面。尼克松冷靜但饒有興趣地觀察着這些意識形態瘋狂帶來的後果,中蘇關係正迅速惡化。尼克松的外交政策顧問Richard Allen概括說,堅決反共的尼克松無意與毛澤東締結友誼,更不想改變中國政權。他的主張更是一種務實和地緣政治考量,也就是在中國因為文革而地位削弱的時候,對中國打開一道門,可以破壞中蘇關係。如今,時過境遷。Richard Allen指出,這種不包含任何共同價值的親善關係有其局限性。尼克松當時的目的是地緣政治,而不是改變中國,但對中國開放後,商業界利用機會做生意。經濟可以改變政治的想法,導致領導人放鬆了對保護美國戰略利益的警惕;尤其是在尖端技術轉讓方面。但經濟沒能改變政治。美國如今面對巨大的中國挑戰。

《新觀察》中國特刊:強推猛進的慾望(Chine, la tentation du coup de force)

《新觀察》周刊本周推出的中國特刊試圖梳理新冠疫情、中美貿易戰以及中國經濟增長放緩背景下,中國越來越無所顧忌的民族主義。特刊編者按指出,控制香港、強力鎮壓維吾爾人,這些都只是中國帝國主義最為明顯可見的部分。在幕後,中央帝國推行帶有侵略性的外交,不斷製造軍事挑釁,也將控制延伸至台灣。

前駐京記者高潔的文章指出,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一天天走向一種集權的民族主義。一個帝國類型的大國,像明王朝那樣,將包括歐洲在內的鄰邦,視作附庸。作者認為這種局面也類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的德國,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日本。但文章引述政治學者海斯堡的分析指出,歐洲不應當就此放棄,歐洲也許有辦法躲過這座冰山,但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睜開雙眼,面對現實。

中國雖已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Nathalie funès的文章指出,債台高築、中美貿易戰、增長和消費放緩、公共衛生危機等等,等等,中國經濟模式好像已經達到極限,使得政權不穩。

《新觀察》中國特刊有5篇關於香港的文章,介紹北京對香港加緊控制的步驟、國安法內含的不安全因素、港人的移民意願、抗爭者的堅持以及北京一系列措施對香港經濟的影響。特刊也特別關注台灣目前面對的壓力,認為 北京下一個目標就是台灣。高潔在文章中提醒指出,台灣海峽顯現出的危險不是什麼“新冷戰”,而是一場後果難以估量的名副其實的常規戰。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