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 政治 社會

初中中史計畫增添港史但疑迴避六四民運及六七暴動

香港教育局從28日開始展開初中中史科及歷史科課程修訂諮詢,建議中史科大幅增加香港史部份,讓學生“了解香港過去發展的歷程及與國家的關係,加強對社會、國家的歸屬感”,而歷史科有關香港歷史部份比重亦提高,又強調香港自秦朝就是中國版圖一部份,但由於諮詢並沒有列明會否涵蓋1967年左派暴動及六四民運等事件,導致有老師質疑港府有意粉飾歷史,誤導學生。

香港教育局建議中史科大幅增加香港史部份
香港教育局建議中史科大幅增加香港史部份 網絡圖片
廣告

目前香港史僅載於中史科附錄,諮詢文件建議改為新增“香港發展”部份,與原本為政治史的“政治演變”及文化史的“文化特色”,貫穿遠古至近代史。文件解釋,此建議旨在“提升學生對學習中國歷史的興趣,認識國家與香港的關連”,以及“讓學生明白香港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角色”;目標是加強學生對社會、國家的歸屬感。

例如諮詢文件建議教授課題“秦漢時期的香港:嶺南的開發及其與中原的關係”,講述秦始皇開發嶺南,“香港自此成為中國版圖的一部份”,亦建議教師帶隊參觀李鄭屋漢墓博物館(1955年在香港出土的東漢時代古墓);教授隋唐海路交通發展時,可講述“屯門鎮成為扼守中國海路的軍事角色”。

不過蘋果日報引述本身是中史科老師的教協理事陳啟仁指出,香港史精華在於戰後嬰兒潮一改以往港人過客身份,逐漸建立以香港為家的感情,包括象徵反殖情緒的六七暴動、70年代保釣運動等,“奠定了香港往後的發展,更加是香港人引以為傲的國際大都會的來源”,但建議文件羅列的課程框架以“改革開放前後的香港角色轉變”限制這段歷史的闡述,“這段歷史根本不會在課程教授”,陳批評教育局刻意避開這段歷史,只暗示香港從古至今是中國一部份。

諮詢文件又建議初中以共150節課時教授中史,陳質疑,不少中學共用兩史課時,文件縮減古代史但於各個朝代增加香港史部份,未能解決課時不足的問題,“根本沒有可能教得完,很多學校都做不到”。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則指中史科“內容中性,但要看如何處理以及如何教”,須密切留意細節以免淪為洗腦教育。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昨被問兩史會否不教六四或六七暴動時,他稱今次屬方向性諮詢,未必所有事項都能列出。對於會否透過修訂防止港獨思潮及加強身份認同,吳僅稱希望同學加深認識香港及國家發展,“因為作為一個香港人,作為一個中國人,對自己國家歷史發展真的需要非常清晰”。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