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網文選刊

巴黎「自由談」沙龍紀要:張博談「詞語之夜的抵抗戰士――勒內.夏爾」

今年是法國二十世紀中葉最重要的詩人之一,被譽為繼蘭波後法語最偉大的詩人勒內·夏爾(René Char,1907-1988)逝世三十周年紀念。一本由旅法學人張博傾心翻譯的夏爾代表詩集「憤怒與神秘」,作為首個中文完整版,月前由譯林出版社“俄耳甫斯詩譯叢”隆重推出,謹向這位“詞語之夜的抵抗戰士”致敬。甫一出版,即受到業界的高度重視和好評。 

夏爾詩集中譯者張博在沙龍演講
夏爾詩集中譯者張博在沙龍演講 攝影胡嘉興
廣告

巴黎「自由談」沙龍紀要:

張博談「詞語之夜的抵抗戰士――勒內.夏爾」

 

安琪

 

詩人不能在語言的

平流層中長久逗留。

他必須在新的淚水中盤繞

並在自身的律令中繼續前行

  勒內·夏爾 《憤怒與神秘》(張博譯)

 

今年是法國二十世紀中葉最重要的詩人之一,被譽為繼蘭波後法語最偉大的詩人勒內·夏爾(René Char,1907-1988)逝世三十周年紀念。一本由旅法學人張博傾心翻譯的夏爾代表詩集「憤怒與神秘」,作為首個中文完整版,月前由譯林出版社“俄耳甫斯詩譯叢”隆重推出,謹向這位“詞語之夜的抵抗戰士”致敬。甫一出版,即受到業界的高度重視和好評。

「憤怒與神秘」被法國學界視作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的作品屬於“早期夏爾”,而從這一部作品開始,夏爾進入了一個詩人真正的壯年。頗負盛名的法國文學家加繆(Camus,1913-1960)稱之為“法蘭西詩歌給予我們的驚人之作”。

值此契機,10月20日下午,巴黎「自由談」沙龍邀請譯者張博先生蒞臨沙龍演講,題為「詞語之夜的抵抗戰士  勒內.夏爾詩歌品讀」,旨在走近詩人,在這位存在者的存在空間里,感悟詩之於詩的本質,領略這位人文主義抵抗戰士的剛烈與溫情。

沙龍合影,張博(前排右2)、秦三澍(前排左2)、徐磊(第二排右1)為本沙龍引人矚目的巴黎“文壇三傑”。
沙龍合影,張博(前排右2)、秦三澍(前排左2)、徐磊(第二排右1)為本沙龍引人矚目的巴黎“文壇三傑”。 攝影胡嘉興

勒內·夏爾曾於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投身超現實主義運動,稍後與之漸行疏遠。作為二戰時期法國南方抵抗運動普羅旺斯地區的游擊隊領袖,夏爾在與納粹抗爭的同時保持着他的詩歌創作,但拒絕在任何刊物發表,直到1945年二戰結束後才正式回歸詩壇,連續發表「唯一倖存的」、「修普諾斯散記」、「粉碎詩篇」,並於1948年在收錄這三部作品的基礎上推出了他的成名作《憤怒與神秘》,系統收入了他從1938年到1947年間的詩歌作品,其中既有完整綿長雄奇險峻的散文詩,也有類似日記的短句散記,“記錄了抵抗運動中詩人的生活場景、處境以及所思所想,從碎片化的敘述中突顯出整體感”(張博語,後同)。日後夏爾將此概括為“群島般的話語”,亦即“在海面上露出的一個個看似孤立的島嶼下面,有一個不可見的基座將它們彼此相連,使他們成為群島而非孤島,而這個存在於世界深處的本質性基座只能通過分散的島嶼去加以感悟和捕捉”對此,法國詩歌形式史研究專家米歇爾·繆拉(Michel Murat)評價說,這部詩集“決定性地詩化了散文詩,強烈地收縮了散文詩分散的各種屬性,將其規定為詩歌的主要形式並將斷片的權威地位籠罩其上。”

譯者張博,生於1987年。2009年獲得南京大學文學院學士學位, 2010年旅法求學,在巴黎索邦文學院攻讀碩士及博士學位,研究法國二十世紀詩學以及中國現代詩學。

“邂逅”夏爾,似乎是一種宿命。當年夏日的某個黃昏,初到巴黎的張博,在巴黎塞納河畔的綠色舊書攤上,一本泛黃詩集的書名“憤怒與神秘”讓他若有所思,隨手翻閱,“唯一倖存的”、“人逃離窒息”這幾個詩句連續躍進眼簾,他一下子被深深吸引了,自此欲罷不能。在之後系統閱讀夏爾的詩作中,張博“被他強烈的詩歌火焰徹底打動”,視夏爾為他生存信念的詩人。

夏爾的詩,剛烈而溫柔。在張博看來,作為一部浸染着人文主義抵抗氛圍的詩集,詩人始終堅守“詩第一位要挺身反抗的就是人性潛伏的虛弱”,將愛、暴力、反抗的詩歌主題,融合在對生命尊嚴、對人性的思索考察,以及對美的追問中張博指出:「憤怒與神秘」超越了一時一地的情境,成為了一場與世界之荒誕、人性之平庸的永恆戰鬥,跨越布滿灰塵的時光,至今熠熠生輝。而夏爾“不寫順民詩篇”的創作態度,也在人格上開拓着後來人的道路。在風格方面,這部作品既保持了超現實主義詩學強烈的詞語內聚力,更展現出詩人朝向他人的開放與關照,在給予讀者深沉的生存倫理關懷的同時,保持了絕對的美學質量。正如法國著名作家、思想家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1907-2003)所稱,夏爾的詩作是“關於詩學之啟示的詩學……關於詩之本質的詩”。

首本抵達巴黎的夏爾詩集『憤怒與神秘』中文版
首本抵達巴黎的夏爾詩集『憤怒與神秘』中文版 安琪提供

2012年,張博完成題為「阿爾貝.加繆與地中海世界」的論文,獲得碩士學位後,繼而以勒內.夏爾的抵抗詩學為主題攻讀法國文學博士學位。在此期間,他立願“讓詩人以及他的詩集以更本真的面貌出現”。他用了三年時間,潛心研究和翻譯了夏爾的「憤怒與神秘」,並為《當代國際詩壇》第九輯編譯勒內·夏爾專輯。酷愛夏爾、見證了張博翻譯全過程的法國著名詩人伊夫•貝傑萊(Yves Bergeret)在序言中說,“無論是夏爾的人生還是創作,他都保持着個體的獨立與粗糲,因為他決不給予自己或任何人舒適安穩的棲居。而張博先生的中文翻譯也正因此選擇以這夏爾的方式,賦予自由最具活力的食糧。”

張博的演講生動精彩,感情真摯。他說:勒內·夏爾的詩短小而簡練,卻迸發著強大的語言密度,躍動着震撼人心的美……而他對詩的態度,就是以詩歌的火焰與藝術的光芒堅強地守護靈魂的純真。他的詩句如淬火的利劍般劈開人類內心的黑暗,如燭火般在暗夜中閃光。夏爾的詩歌為人類的生存確立起堅實的維度,堅定地在大地上棲居,抵禦平庸與荒誕的侵襲。他對於詞語的使用本身,也在不斷敲打着流俗,讓每一個詞重新在根源處綻放光彩。張博這詩意盎然的語言,雄渾有力,將夏爾式的“斷片式史詩”,闡釋的淋漓盡致,扣人心弦。

夏爾詩歌的詞語力量,讓他得以與許多畫家成為朋友。藝術大師趙無極與夏爾的交往,就是一種詩畫結緣。1957年無極為夏爾的詩“花園裡的同伴”(“Les Compagnons dans le Jardin”)配了四幅版畫,至此他們長期合作,結為密友。無極多年後得知被家人長期隱瞞的父親在文革中受迫害致死的消息時,“頓感 ‘長矛當胸穿透’(夏爾詩,下同)”,他終其一生,都在以繪畫闡釋“存在的自由”和父親那“無法澄清的生命”(安琪「無極的世界」)。在此,惟有夏爾的詞語,能夠表達大師那無法釋解的情殤。1973年,趙無極以巨幅繪畫向這位詩人致敬(Hommage à René Char)!

本期沙龍特邀嘉賓為青年詩人、法國高師文學博士候選人秦三澍先生。這位從事20-21世紀法語詩歌的研究和譯介,兼及漢語當代詩批評的青年才俊,帶着一本譯稿打印版出席「自由談」沙龍,詩人性情躍然。

稍早由科學家徐一鴻和他的夫人王家緯引薦的沙龍嘉賓徐磊先生,作為巴黎索邦大學文學和對外法語教育雙碩士,他正在進行中的博士論文為法國16世紀的愛情詩歌。與此同時,他還兼任Philharmonie parisienne交響樂團第一小提琴手、在索邦大學和巴黎政治學院教授中文,並從事翻譯等工作。一年前和張博在沙龍相遇後,兩人相見恨晚,在夏爾詩集的翻譯過程中,他們多次品酒長談,推敲細節。

沙龍與會者包括書刊編輯、記者、學人、藝術家、詩人和自由撰稿人等,氣氛熱烈,引人入勝,演講時間不斷延長。看到出版社寄給張博的樣書, 大家同聲稱道,一時竟有“巴黎紙貴”之感,當場有多人向張博“訂購”。

演講結束後,大家舉香檳向張博表示祝賀和感謝,參與者並分別朗讀了夏爾的「狐巢的魅惑」、「引領」、「引力――囚徒」、「半影」、「多內巴赫·穆勒湖」、和「我棲居在一種痛苦中」等詩篇。此刻,與會者和詩人共鳴,時間向深處流動,窗外的世界變得遙遠。幾乎同一時間,北京單向空間舉辦新書沙龍活動,就這套詩歌譯叢展開討論。其中,夏爾的「憤怒與神秘」,口碑以9.7名列榜首。

這裡,夏爾的詩句恰如其分:“美,在經歷漫長等待之後湧現出共通的事物,穿越我們洋溢幸福的田野,去連接一切可以被連接的東西,去點亮我們的黑暗集束中一切必須被點亮的東西。”

(圖片攝影:胡嘉興)

 

附勒內•夏爾詩三首:

 

狐巢的魅惑

你,已然懂我的人,綻開的石榴,鋪展典範般歡樂的晨光,你的臉龐,它現在怎樣,願它永遠這樣。它如此自由以致天空無盡的黑眼圈與之接觸時亦曾收起,你的臉龐微微開啟與我的相遇,為我穿上你想象力的美好街區。我在那裡停留,對自己徹底未知,在你的陽光磨坊內,為繼承一顆打破枷鎖的心靈中無盡的財富而狂喜。在我們的歡樂之上躺卧着隨轉動漸趨力竭的巨型水車擲地有聲的溫柔,在它的訓練結束之時。

對於這張臉  沒有任何人曾瞥見過它  ,對美的簡化並不顯得像某種殘忍的節省。我們已如此完滿地生活於例外之中唯有我們知道如何擺脫生命的奧秘里非此即彼的面貌。

記憶之路既已覆滿了兇獸不可避免的麻風,我便在一種純真中找到了庇護之所,在那裡有夢的人不會老去。但我,在這首屬於你的頌歌中把我自己視作與我的化身相距最遠的人,有無資格強求自己比你倖存更久?

 

我棲居在一種痛苦中

不要委託這些與秋天同源的溫柔去支配你的心,它們從秋日借得平靜的步態與和藹的垂暮。眼睛過早地眯起。苦難只識得隻言片語。寧願你毫無負擔地睡下:你將夢見明天而你的床鋪對於你將更加輕盈。你將夢見你的家不再有窗玻璃。你急於把自己與風結合,與那用一夜跑遍一年的風結合為一。其他人將歌唱悅耳的混合,歌唱那隻會體現沙漏巫術的軀體。而你將斥責那不斷重複的感謝。之後,人們將把你視為某個崩解的巨人,某位不可能之物的領主。

然而。

你僅僅增加了你夜的重量。你已重拾高牆中的垂釣,重拾無夏的酷暑。你狂怒地對待你那身陷慌亂關係的愛人。盤算着一座你永遠看不到建起的完美居所。何時才是深淵的收穫季?然而你已使雄獅之眼爆裂。你以為看見黑色薰衣草上方美在穿行……

是誰,不等把你說服,曾再一次,把你向高處略略升起?

這裡不存在純潔的坐席。

 

引力――囚徒

如果他呼吸他在想念

那石灰知己間的刻痕

在那裡它夜的雙手鋪展着你的身軀。

桂冠使他厭倦,

匱乏令他堅實。

 

哦你,缺席的獨一聲調,

紡織硝石的女工,

在那固定的厚度背面

一把無齡的梯子掀開你的面紗!

 

你赤裸地向前走去,渾身紮滿肉刺,

隱秘,溫和,無拘無束,

聯結着倦怠的土地

卻與獄中粗莽的男子內心親密。

在把你啃噬時時光增長,

比那在骨骼深處引起劇痛的雲更加冷漠,更難攻克。

 

                        *

我用我全部的慾望

影響了你清晨的美

為了使它綻放並獲救。

 

隨之而來的是無關東方三王的醇酒,

是你三角區的震顫,

是你雙眼的勞作

還有那直立於水藻上的砂石。

 

一種日照的芬芳

守護着即將誕生的一切。

 

備註:巴黎「自由談」沙龍於1996年4月發起迄今,特點是專題演講和討論,範圍包括政治、經濟、歷史、哲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內容。主講者包括國內外學人學者、專家、藝術家、作家、記者和自由職業者等。曹思源、栗憲庭、秦暉、徐友漁、滕彪、莫少平、許知遠、司徒立以及台灣作家李昂、旅毆藝術家楊詰蒼、科學家徐一鴻等等,都曾蒞臨沙龍做專題演講。二十多年來,沙龍主要參與者的年齡結構發生了變化,從當年的40-60後,到現在的50-90後,年輕一代的思考力和對人生的態度、抉擇,帶給沙龍一種新的碰撞和激勵。沙龍提供一個思想交流碰撞,享受文化,滋潤心靈這樣一個機遇。

沙龍宗旨:本真-理性-尊重-寬容。

沙龍主持人:安琪

2018年10月30日於巴黎

香港「前哨」月刊12月號首發。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