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香港/政治/教育

香港小學通識比賽用普通話作答被判錯引起熱

北京對港事務逐步加強幹預下,香港的本土意識近年來在多方面亦隨之冒起,其中包括保護廣東話運動,而有關廣東話和普通話誰才是“母語”,更成為政治敏感的議題。香港電台日前播出的一個小學通識比賽,一個參賽者因為用普通話作答被判作錯誤,引起網民熱議。

香港入學考試
香港入學考試 網絡
廣告

香港電台13日播出“小學校際通識大賽2019”,其中一條題目要求同學把“晚上9時45分轉換為24小時制”,有同學以普通話答“21點45分”,節目主持人黃大鈞卻指答案錯誤,指“要用廣東話作答”。事件引起網上爭議,網媒香港01指,甚至有建制派的網民批評做法是歧視普通話。

根據網媒香港01報道,黃大鈞事後在面書回應指,按賽例規定,除非題目要求,否則需以廣東話作答問題。公民黨立法會議員譚文豪也在面書轉載有關新聞,大讚做法合理,又說這是“香港法定語文的口語形式”和捍衛粵語人人有責。

有網民調侃道:“倒不如英文oral(口語)考試講中文啦,”、“DSE (香港中學文憑試)英文口試,考生可以用廣東話作答嗎?”。由於該學術必答題環節,主持人會以廣東話、普通話或英文發答,有網民相信學生只是因緊張用錯語言,“我相信是那個學生是太緊張,用了普通話作答吧。”

香港教育局所發表的一份教學文件中,不但沒有平衡有關普通話和廣東話的爭論,反而因為“偏幫”普通話更引起學術界的爭論。

當局在2013年向全港小學派發多份普通話課程配套資料中,有《淺論香港普通話教育的性質與發展》一文,由中文大學普通話教育研究及發展中心榮譽專業顧問宋欣橋撰寫,強調“香港漢族人的母語是漢語”,語言中的方言如粵語,不能視為“母語”;“中文”等同於“漢語”,普通話科向中文科逐步合並系必然趨勢。

但香港大學中文教育研究中心總監謝錫對上述說法不以為然,反稱據一般語言學定義,父母所說語言就是“母語”,依此推論,粵語即為香港大部分人的母語。他引用國際知名語言學家Tove Skutnabb-Kangas的論點指出,母語的定義為:在來源方面,“人生最先學的語言”;在認同方面,“自己認同的語言,以及其他人識別是你土生語的語言”;在能力方便,“你最擅長熟悉的”;在功能方面,“你最常用的語言”。芬蘭籍的Skutnabb-Kangas,也是全球第一個提出“語言歧視主義(linguicism)”理論的學者。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