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柏林飛鴻

美中在小步靠近?

發表時間:

德中、歐中尤其是美中緊張關係繼續是德國媒體關注的重要話題。就美國財長耶倫完成了對中國為期四天的訪問一事,《南德意志報》認為,耶倫在北京推行了筷子外交,並在北京取得了一場社交媒體的勝利。其實,美國和中國之間仍然存在不信任,但美國財長的來訪使雙方現在願意重新進行經常性的相互交流。

CHINA-USA/YELLEN
CHINA-USA/YELLEN via REUTERS - POOL
廣告

德國電視一台的印象是儘管中美關係艱難美國財長耶倫對訪華之行給予了積極評價。中國也表現出謹慎的樂觀態度,並希望結束出口限制。專家認為耶倫訪華的結果很有限。制裁繼續是爭議話題而且中國採取的是反制西方制裁的措施。美國和荷蘭限制對中國的芯片出口中國就以限制本土稀土出口來回應。專家認為,中國的回應顯示中國領導層很絕望。因為中國對原材料的出口監控不是長遠的,給其他國家帶來的只是短暫的陣痛。與此同時,中國失去了一個出口市場。從中期來看,這一措施只會損害中國自己。耶倫訪華時也談到了衝突話題。但中國與烏克蘭戰爭發動俄國的密切夥伴關係以及中國侵害人權的行為給美中兩國繼續帶來巨大分歧。在這兩點上,雙方相互靠近的可能性很小。但耶倫的來訪顯示雙方在小步相互靠近

就中國宣布自八月起將限制稀土出口一事,《法蘭克福彙報》報道說,此事引起了德國邦經濟部長哈貝克的擔憂。中國限制關鍵礦產出口的決定打擊對歐盟去碳化至關重要的行業。這顯示了西方國家為使供應鏈不受北京影響所做努力的局限性。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鎵和鍺生產國,這兩種礦物質對半導體、電信和電動汽車行業至關重要。歐盟71%的鎵和45%的鍺來自中國。哈貝克擔心,德國對中國的高度依賴會給德國經濟帶來問題。如果中國很快限制鋰的出口,問題還會更嚴重。

德國電視二台就中國以稀土出口管制來應對西方對中國的芯片制裁表示中國正在加大向歐盟出口原材料的難度。貿易爭端又邁出了新的一步這可能會給芯片和汽車行業帶來後果。新的歐洲經濟安全戰略規定對關鍵技術進口進行監控。現在許多領域將中國零部件排除在外。中西方相互對決,現在引發了中國的經濟反擊對於半導體、電信和電動汽車行業來說中國的反制手段是很沉重的。儘管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布歐盟計畫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但事實與希望還是不一樣而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的衝突會衝擊汽車業。汽車業是德國工業的驅動力。但由於向電動汽車轉型德國汽車業面臨巨大挑戰。如果中國攻打迄今為止生產了大部分技術芯片的台灣那麼,這裡許多工業領域的燈光將熄滅。德國大眾汽車會變得搖擺不定。沉睡之後緊接是猛然驚醒。歐盟與其最重要西方盟友美國一道,全力打造自己的原材料基地和芯片倉庫。耗資數十億美元的位於勃蘭登堡的英特爾芯片工廠只是其中之一。要讓這個工廠獨立運行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事情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